宏村南湖 常璐摄
黔县宏村东方红水库 缪宜江摄
身着传统服饰的新人在宏村拍结婚照 缪宜江摄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青山秀水中,散落着这样的村庄,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皖南宁静优美的大地上。2000年以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逐渐声名鹊起。层峦叠嶂的群山和闭塞偏僻的地势,使西递和宏村保留了几个世纪前村庄初建时的建筑风貌。这些村落无一不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宏村更是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水是如何造就了宏村?宏村又是如何养护了水?
水造就了宏村
山绕清溪水绕城,宏村就坐落于青山萦绕、绿水环抱之中。走进宏村,一片开阔的水面呈现在眼前,连片的荷叶在风中摇曳,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临水而立。
“这片湖面叫南湖,由于人口繁衍,为改善缺水的情况,明朝万历年间由村南百亩良田挖掘而成。南湖面积2万多平方米,不仅有效解决了村内蓄水不够用的问题,还丰富了村落的生态内涵。”黟县水利局汪维敏向记者介绍。
明朝永乐年间,宏村族长夫人胡重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了连通村内外的水圳,解决了消防用水的难题,如果发生火灾,完善的供水系统可以让村民在第一时间将火扑灭。同时,也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
在自来水未普及的年代,饮水也是取水圳里。为更好地发挥水系的作用,胡重采取了严格措施管理水圳,不仅要求村民定期清淤、定期维护,甚至对村民在水圳中洗涤都作了严格的规定。早上8点钟之前,是全村的饮用水时间,不允许任何村民在水圳中洗涤,也不得向水圳内排水,并制定了严厉的惩戒制度。
采访期间,记者遇到来此旅游的北京游客王先生一行:“早就听说宏村有‘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今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当地人爱水护水,才造就了如画的美景。”
从古代管水模式中受到启迪,今天的宏村把水资源保护和河道保护责任纳入到村规民约,为大家提供了简单明了的行为规范和约束准则,激发村民自觉保护水生态环境。
多措并举整治水环境
宏村镇的虞山溪,主河道上建设有高碣水库和东方红水库。前者是宏村镇的饮用水水源地,后者是县城的备用水源地。如今,宏村镇在总结古人管河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治河新路径。
宏村镇辖区内景点众多,游客流量大,民宿、饭店等商业网点应运而生。由于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宏村存在着水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为此,宏村镇近年来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江河沿线及景区周边环境整治。
坚持水岸同治,做好垃圾处理;结合农村厕所、垃圾、污水整治“三大革命”,稳步实施农村改厕工程,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将城市污水处理管网能够覆盖的村庄及周边重点景区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而对离县城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建设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对农村分散农户采用联户或单户模式进行污水处理。经过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达到直接排放农地山林的标准,有效提升河道水体质量,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此外,宏村镇聘请保洁人员63名,划定责任区范围,负责各自责任区内的河道保洁和环境卫生。虞山溪、羊栈河以承包的方式开展水面垃圾打捞工作,确保全区域全时段不间断水面保洁。
宏村镇还组建了一支以30名当地村民组成的巡河护河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公益巡河。当地村民志愿者在巡河护河的工作中,宣传河道管理理念,强化群众河道环境保护意识。自开展巡河工作以来,村级巡河员已累计巡河9600余人次。
各项举措稳步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日益见效,推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宏村镇水质均达到Ⅲ类水以上,无黑臭水体。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给我们带来了财富,使我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环境对于我们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近些年,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那么我们更应该保护好这一方青山绿水。”宏村村民汪森这样说道。
随着社会不断前进和旅游业蓬勃发展,黟县古村落的水系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在前期实施虞山溪小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综合治理、宏村镇水厂改造提升、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的基础上,宏村镇将按照景区打造标准,进一步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及水生态修复建设,以打造徽文化展示与传承、人与山水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徽州古民居、古水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为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水支撑。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19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