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鄱阳湖 刘国南 摄

滨田水库 刘国南 摄
□陶丽琴 占思敏
一座座防洪堤坝护卫安澜、一道道水渠通向田间地头、一汩汩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处鄱阳湖岸边的鄱阳水利人大笔如椽,书写出一篇篇兴水惠民的锦绣篇章,全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因水利建设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来,江西省鄱阳县水利事业迈入蓬勃发展时期:大兴农田水利、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改善水生态水环境,尤其是近年来河长制的实施,凝聚全社会力量发力治水,实现了鄱阳水利事业的新跨越。
江河安澜 百姓安居
2019年5月31日,鄱阳县向红联圩、中洲圩、莲北圩等除险加固建设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大型挖掘机挥舞巨臂,推土机等工程机械来回穿梭,工程监理员不停地往返每一段工程监管质量,工人们忙着堤身培土、灌浆、铺设混凝土预制块。施工现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洪抗旱减灾能力”等横幅格外醒目,向世人展示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决心。
在70年的发展史上,这样治水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地在鄱阳上演。
历史上的鄱阳县,洪灾和旱灾经常光顾,而水利基础设施又非常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但人要喝水,地要灌溉,经济要发展,水利人既要艰苦奋斗解决这些关乎群众生计的根本性问题,还要直面“洪水猛兽”带来的严重水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水利建设事业迎来发展的机遇。面对水旱灾害频繁的县情和“水利不兴,农业不稳,百业不举”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带领全县人民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此后几十年间,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
1998年,鄱阳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昌江、乐安河、潼津河、西河、饶河五大水系猛涨,几十万亩良田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面对来势凶猛的暴雨、洪水,全县广大干群筑起了一座座防洪堤坝,护卫江河安澜,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支撑了经济发展,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98大水之后,各级财政加大整治洪患的投入力度,鄱阳湖区再次迎来治水机遇。据统计,“十一五”以来,鄱阳县先后完成建设和除险加固各类水利工程5 189座。其中:堤防工程46座、堤线总长413公里,五万亩以上圩堤6座、万亩以上圩堤9座、万亩以下圩堤31座。蓄水工程3 793座,总库容6.6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6座、小(1)型水库53座、小(2)型水库574座、山塘3 160座。排灌站1 200座,总装机容量12.16万千瓦;引水工程141座,引水总流量2.9立方米每秒。其中635座水库已全面完成第一轮的除险加固、总投资超过十亿元。
2017年,鄱阳县全面启动实施1万至5万亩圩堤以及单退圩堤除险加固83.93公里,总投资5亿元。目前,9条万亩圩堤除险加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推进,接近尾声。工程完工后,将有18.88万人、17.76万亩耕地受到更加可靠的保护。实施的大型灌区鄱湖灌区也在积极推进,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水利基础条件。
得益于水利建设,多年来,地处湖区的鄱阳人民在历次大洪水中从容应对,生产生活依旧,生命财产安然无恙。
安全利用 润泽民生
在传统认知中,水利防灾减灾,为农业灌溉提供保障,鄱阳县水利工作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提升,为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如今兴水惠民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
拧开水龙头,清澈透亮的水便哗哗地流了出来,既干净,又方便。这种过去只能在城镇享受的自来水,现在在鄱阳县农村很是普遍。
2005年鄱阳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尤其在2016年之后,县委、县政府将保障安全饮水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强力推进,狠抓落实。全县建各类供水工程上百处,解决了30个乡镇408个村50余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构建了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
在实施过程中, 鄱阳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要求,顺应农村居民对改善饮水条件的新期待,综合采取“以大带小、城乡统筹,以大并小、小小联合”方式,通过管网延伸、改造、配套、联网、新建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和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
2018年,鄱阳县农饮巩固提升项目总投资4 631万元,将彻底解决该县76个贫困村6 989个贫困户21 274人的饮水问题,力争所有贫困户全部喝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广大农村群众的居住环境也因水利建设而改变。
鄱阳县白沙洲乡内青村,四面环水,这里绿树掩映、青山绵连、碧水漪翠,行走于此,仿佛置身于如梦如幻的仙境,悄然间远离尘嚣,洗尽烦恼,生态渔村的魅力在游客的眼中尽情散发。
依托良好的水域条件,鄱阳县将水利工程与生态景观结合打造,从2008年起,该县为了从源头上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保护性开发”理念融入水乡,对沿鄱阳湖2公里以内300个村进行“生态渔村”建设,居住环境的改善显著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围绕水环境,鄱阳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清河(湖)、清路和清城的“三清”行动,引导广大市民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理,人人参与。经过数年的实践与探索,宛如玉带般穿行在乡间绿野中的旅游公路,将缤纷点缀于鄱湖之滨的250个生态渔村串成静谧美丽的珠链,吸引大量游客。繁荣的旅游经济为当地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开辟了一条宽阔的大道。
河长治河 护好清水
在鄱阳县4 215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水域面积948.7平方公里,鄱阳湖约有313平方公里水域在该县范围内,境内大小河流225条,总长2 070公里,因此被称为“中国湖城”。
如此地域地貌,水环境对该县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2017年7月,鄱阳县成立河长制办公室,拉开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工作机制的大幕。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区域“总河(湖)长”“副总河(湖)长”,县乡村河湖长制全面建立,同时,村组设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县城城区按现有城市管理体制落实专管人员。目前,该县有河(湖)长705名,并聘请5名社会监督员,全程参与责任河道管理和养护监管。
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在鄱阳县这个水域之地发挥了巨大的护水作用。
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消灭劣Ⅴ类水和带着Ⅳ类及以上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鄱阳县对14个水质重点治理断面,及时编制治理工作方案,落实治理措施,明确整改期限,实施挂图作战。从工业聚集区排污、城镇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农业面源污染、入河排污口等五个方面,落实治理项目,安排治理资金,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
按照省“清河行动”统一部署,在全县范围同步开展18个专项整治行动,并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全面坚持问题导向,通过问题排查、定期调度、跟踪督导整治河湖突出问题,保证问题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销号一起。2018年共梳理出突出问题125个,基本完成整治工作,并建立工作台账。
对养殖业进行大规模退养。鄱阳县出台《鄱阳县水库退养方案》,明确县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水质检测,并拿出870万用于对水库退养到位、水质达标的乡镇进行奖励,大大提高了乡镇水库退养的积极性。目前,鄱阳县境内的635座水库中,退养任务总完成率达95%。
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整治工作。鄱阳县发挥三级河长网格化管理优势,压实河长责任,通过河长巡河,实现了检查工作“全河段、全天候、全方位”。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按属地政府和县直部门“双向交办”,确保后续处理及时到位,并严格执纪问责。2018年累计清理固废31.38万吨。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乘着激荡的改革开放大潮,鄱阳水利人勇闯难关,一路书写精彩华章;新征程上,他们正谋划新宏图,展现新气象,续写新篇章。
【数说】
全县现有各类水利工程3755座。其中堤防工程47座,堤线总长420公里。
五万亩以上圩堤6座、万亩以上圩堤9座、万亩以下圩堤32座,保护面积1106平方公里,保护耕地66.02万亩,保护人口84.41万人。
蓄水工程3795座,总库容6.6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6座,小(1)型水库53座,小(2)型水库574座,山塘3160座。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7.82平方公里
排灌站1200座,装机总容量12.16万千瓦。
引水工程141座,引水总流量2.90立方米/秒。
水电站9座,装机总容量4030千瓦。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9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