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礼赞70年】盛世治水 水润三秦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陕西水利建设发展纪实
 
分享到:
2019-10-10

水润长安   索罡 摄

岐山县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岐山水利供图

治理后的秦岭北麓沣河入渭口    李军平 摄

绥德县水保治理鱼鳞坑   雷润耕 摄

2014年5月14日,引汉济渭工程TBM掘进设备进场  刘正根 摄

  □王辛石 刘艳芹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善治秦者先治水”,是自古就有的光荣传统。

  这是一首壮美的乐曲,福泽百姓、不忘初心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秦修郑国渠促成华夏统一,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倡修“关中八惠”,开创中国现代水利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朴实无华、灿若群星的当代水利工作者辛勤治水、科学治水、系统治水,让陕西这片热土变得更加繁荣昌盛、美丽富饶!

  重点工程构建水润三秦大战略

  “秦州自古帝王都”。陕西,有着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也有着“宁给一个馍,不给半碗水”的千年无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围绕兴水治旱目标,历届陕西省委、政府秉承“善治秦者先治水”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事关全局的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带领人民修建了石头河水库、泾惠渠水库,西安黑河金盆、李家河,榆林李家梁、瑶镇、采兔沟、王圪堵,安康黄石滩,渭南涧峪,延安南沟门水库,西安引乾济石调水,宝鸡市石头河水库等水源工程,让一个个村庄、一名名百姓,告别吃苦咸水、下雨水的苦难历史,让裸露的黄土地披上郁郁葱葱的绿纱,让昔日荒凉贫瘠的旱腰带成为陕西重要的粮、棉、果、蔬、渔生产基地,让受尽穷苦的百姓生活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昂首阔步奔向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围绕保障经济、服务社会、改善生态、惠及民生,陕西省又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水灾害综合防治、水资源节约配置、水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防御水灾害、大干水工程、完善水设施、管控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深化水改革、提升水管理、创新水科技等“八项水务”,努力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掀起新一轮事关陕西发展命脉的水利建设高潮,使全省水利发展迈上新的高度。着眼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系统谋划了十大水源工程、十大水生态工程,以此为引领,全面提升完善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农业高效灌溉、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等“五大体系”,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有效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

  从2011年开始,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陕西省委省政府连续8年开工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启动了渭河、汉丹江、延河、无定河、泾河综合治理工程,引红济石、引汉济渭、泾河东庄水利枢纽、西咸斗门水库、延安黄河引水工程,系统推进了黄河古贤水利枢纽、通关河及银洞峡生态水库、铜川龙潭水库、榆林黄河东线引水、引嘉入汉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这些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力支撑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至2019年上半年,引汉济渭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52.43亿元,秦岭输水隧洞主洞已掘进92.77公里,占到总任务94.38%,三河口水利枢纽大坝浇筑至117.25米高程,完成总高度的80.1%,黄金峡水利枢纽施工进展顺利,实现长江黄河再次握手指日可待。泾河东庄水利枢纽为国家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设计总库容30.62亿立方米,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几代陕西水利人近70年的梦想即将实现。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延安黄河引水工程正式供水,咸阳亭口水库、铜川龙潭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汉阴洞河、子长红石卯、彬县红岩河、南郑云河水库、太白龙王河等中小型水源工程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构架初步形成,将为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坚实的水利基础支撑保障。

  生态治理打造水美三秦新画卷

  渭河是陕西人的母亲河。它孕育了灿烂的先秦文化,恢弘的秦汉雄风和辉煌的大唐盛世。千百年来,渭河以自己的丰腴和富饶,滋润着关中平原千万亩肥沃良田。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前种河滩地,十种九不收,渭河连年发大水,十年能收两年都是好的。”家住渭河边的村民陈建洲说。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投资215亿元实施了渭河全线整治工程,建成堤防主体工程630公里,建成53座支流入渭口交通桥、15万亩生态湿地及水面景观,完成渭南市103公里南山支流堤防退建加固工程、5条支流蓄滞洪区和3条支流防倒灌工程,渭河下游南山支流防洪体系基本完善。

  为了进一步巩固渭河综合治理成果并发挥渭河产业集聚效应,“十三五”期间,陕西又启动新一轮渭河综合治理,规划投资189亿元,沿渭河建设一条长512公里,宽约1-6公里的渭河生态区,形成一个涵养水源、改善气候、消减雾霾的“绿肺”。

  近三年来,陕西已全面完成了渭河生态区红线划定工作,明确了管理界线;健全了管理机构,成立了省渭河生态区管理委员会,沿渭各地相关管理机构也完成组建。生态修复和水景观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约45亿元,实施滩面治理、水面景观及生态自然修复30万亩。西安渭河生态水利风景区、眉县霸渭关中文化水利风景区荣获国家水利风景区荣誉称号。渭河水流产权确权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完成渭河水域岸线的确权划界工作,明确了自然资源的权属界定,共同探索“渭河试点路径”,协同推进“陕西试点实践”。依托渭河综合治理成果,800里秦川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即将建成。以渭河为轴,以大型滨河运动公园为核心,以线与点和面的有机结合,修建篮球、足球、乒乓球、自行车、门球等高标准、高质量的运动场地,打造形成沿岸城乡15分钟体育健身圈,渭河沿岸全民健身热潮涌动,已经成为陕西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新高地。目前渭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由一条大河、两条大堤提升到“千里最美家乡河、一方水域生态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栖。西安野生鸟类保护协会理事李广武说:“西安段渭河湿地现在鸟类种类有120余种,3万多只,其中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等全球极危物种都是近年新发现的品种。”

  “蓝天、碧水、青山、净土”,是陕西水利人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陕西省始终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重要措施,依托国家重点项目,全面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渭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三大重点工程”,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 500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200条。累计建成淤地坝3万多座,名列全国第一。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小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新路子,使全省绿色面积向北延伸了400公里。基本形成了“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生态、发展一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局面,实现了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根本转变。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2007年以来,开展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的37.09%,项目区的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9.25%,实施生态修复6 138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山兴林、以林涵水的生态环境,为实现汉江水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和永续利用提供了保证。有效地缓解了黄河下游的泥沙严重淤积状况,保护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做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启动实施了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工程,在关中平原上“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全面铺开,共完成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2 500多座。

  民生水利推动水富三秦新发展

  “轻轻拧开水龙头,甘洌的甜水汩汩涌了出来。”这是陕西省百姓压在心底多年的梦想。如今,随着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持续实施,梦想变成了现实。

  陕西省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双重矛盾,造成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面较大。新中国成立后,围绕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陕西兴建了一大批农村饮水和防氟改水工程,特别是从1996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世行改水”“甘露工程”“防氟改水”“饮水解困”“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等项目,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列为“民生八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摆在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全省农村群众饮水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6-2015年累计完成投资137亿元,群众饮水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本解决了农村“吃水难”问题。进入“十三五”后,结合全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安排部署,及时启动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全省累计完成饮水安全投资90亿元,解决和改善了1 4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贫困人口198万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6.01%,自来水普及率95.21%。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和群众生活生产水平提升。

  陕西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和66%,是全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灌区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

  新中国成立前,陕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浇地面积仅为336万亩。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水利建设高潮,围绕粮食安全,先后建成了宝鸡峡、泾惠渠、交口抽渭、东雷抽黄等灌区,累计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86处,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2处,设施灌溉面积达1 200万亩,基本形成了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灌溉网络。

  仓廪实则百业兴,水利兴则天下定。目前大型灌区以占全省总耕地20%的面积,生产了占全省总产37%的粮食、34%的果品和25%的油料作物,成为陕西名副其实的“粮袋子”和“菜篮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利保障作用。

  秋收时节,东雷抽黄灌区合阳县路井镇新民村村民李新庄一边忙着在大棚里摘成熟的葡萄,一边高兴地说:“我们新民村是个移民村,全村1 000多口人,3 000多亩地,其中果业面积2 4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主导产业为红提葡萄,现在年人均纯收入15 000元左右。没有灌区的水,就没有我们穷苦人今天的好日子啊。”

  江河浩荡写春秋,盛世治水映史册。

  广袤原野,那一条条纵横阡陌的渠道,就是一首首写在三秦大地上的诗歌,凝结着陕西水利人的心血和智慧;

  壮阔寰宇,那一座座星辰遍布的水利工程,就是一块块立在锦绣河山的丰碑,镌刻着陕西水利人呕心沥血、治水兴水的动人故事。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陕西水利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又昂扬出发!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9年10月10日

王辛石 刘艳芹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家住黄土高原
陕西延安市攻坚饮水安全脱贫 3个国家级贫困县提前实现“摘帽”目标
陕西:四级回访监督机制助推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
陕西汉中石门灌区水稻收割忙
鏖战风雨显担当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betway苹果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