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乐乐 彭可
2019年12月10日,河南粮食产量数据发布,全年总产量1339.08亿斤,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新高。
仓廪实,天下安。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粮食产量自2006年起至今年,连续14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3年超过1300亿斤,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作出了河南贡献。
粮食生产,命脉在水利。水利是支撑河南省这个粮食生产大省的扎实根基,也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重要保障。这其中,引黄灌溉为河南省粮食总产创新高打下坚实基础,展现了黄河哺育的中原人民的新担当新作为。
引黄灌溉的前世今生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灌溉历史源远流长,在商代耕地上已有较规整的沟、洫等引黄灌溉工程。
东周时期,西门豹带领百姓凿漳河十二渠,引水灌田,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秦代兴建的古秦渠——广利灌区一直沿用至今;民国时期修建的黑岗口、柳园口引黄倒虹吸工程等都对农业发挥过重要作用。
人民胜利渠于1951年兴建,是黄河下游的第一个大型引黄工程。从此,河南省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序幕,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
灌区位于黄河北岸的豫北平原,设计灌溉面积184.84万亩。新乡、焦作、安阳3个市11个县(市、区)57个乡镇的群众和农田,可享受黄河水带来的便利。
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引黄灌溉事业有了长足发展,陆续兴建一大批引黄灌区,为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从人民胜利渠兴建至1978年年底,河南省共修建了引沁、陆浑等21处万亩以上大中型引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6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5万亩。
“截至目前,全省建成设计灌溉面积5万亩以上的大中型引黄灌区52处,其中干流引黄灌区32处,分布在黄河南北两岸,灌区范围涉及郑州、三门峡、洛阳等13个省辖市68个县,有效灌溉面积1338万亩。”河南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李立新说。
作物水环境信息监测、水质及流量监测、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及视频会商系统等灌区管理信息数据库、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也在人民胜利渠灌区开工建设,水利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正在带动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数字灌区”“智慧灌区”正在成为河南省引黄灌区建设的新方向。
中原大地的引黄灌区如同生命体的组织血脉,渠道纵横交错,引黄闸星罗棋布,汩汩黄河水沿着渠道淌进田间地头,淌进干渴之城的供水厂。黄河水不仅淌进了田里,更流进了老百姓的心间。
引来黄河水 润泽百姓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生产由追求高产向优质高效转变。
“原来我们这边是盐碱地,小麦亩产也就三四百斤,自从用上黄河水灌溉,这盐碱地全都变成了米粮川。俺这小麦能打个千把斤,水稻平均下来1400多斤。”新乡市原阳县祝楼乡新城村村民祝忠民说。
祝忠民的田地紧挨人民胜利渠新磁干渠。得益于渠道引来的黄河水,祝楼乡的稻田不仅避免了井水浇灌硬度大、水温低、容易泛碱等弊端,还增加了土地肥力,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黄河水浇出来的米黏、筋、香,“原阳大米”的品牌蜚声中外。
20世纪70年代,通过原阳县朱楼乡的黄河分支新磁河,人民胜利渠又修建了引黄支渠。引来的黄河水挟带着大量的泥沙,沉淀后用来灌溉农田,保留了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使昔日低洼荒凉的盐碱地变成了如今的高产稳产田。
人民胜利渠的修建,为河南省攻克引黄灌溉井渠结合、盐碱地治理、淤灌稻改、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等课题,提供了必要条件。经过开拓性的探索,诸多技术得以推广应用。
1987—1989年,河南省政府编制了《河南省水利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目标是扩大灌溉面积,建设旱涝保收田,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有利的生产基础条件,以增加农业生产后劲,并开拓各种投资渠道,加大灌溉投资力度,重点是加快引黄步伐,推动全省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和旱涝保收田建设。从1986年起,河南省全面展开了对赵口、三义寨、大功、渠村、南小堤五大引黄灌溉补源工程的建设和配套。1991—1993年,国家安排专项贷款1.5亿元,对引黄灌区又进行了配套建设。
引黄灌区内利用黄河水灌溉不仅高产、高效、品质好,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遏制地下水漏斗的产生,而且有利于集约化生产,全省涌现出原阳大米、延津强筋小麦、范县大米等高品质规模化粮食生产基地,成为保障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引黄灌溉工程的升级改造,灌区的灌溉面积得到恢复和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得到增强。”李立新介绍,“据统计,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省大中型引黄灌区累计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215万亩,每年平均粮食亩产由改革开放前的267公斤提高到现状的1000公斤以上,提高了近3倍。”
生态嬗变 美了河川
“种上小麦就得浇水,现在浇水很方便,河水都引到地头了,如果河水紧张,我们还可以刷卡用井水,井水河水双配套。” 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村民石长锁说。
全村每40亩地一眼机井,农民插卡就能浇地,浇一亩地不到10块钱。目前,像沈家村这样,尉氏县有50多万亩农田基本上实现了井渠双配套,能达到沟相通、水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效果。
这样的便利得益于河南省最大的引黄灌区——赵口灌区的修建。赵口灌区设计灌溉面积约580万亩,涉及郑州、开封、许昌、周口等地。不仅满足了农业灌溉,更重要的是,有效补充了地下水,改善了生态环境。
据观测,位于赵口灌区引黄灌溉补源区的尉氏县张市镇,多年来地下水水位保持在45米左右,灌溉补源使张市镇地下水水位减少下降至少30米。
通过引黄工程的建设和改造,工程条件和管理设施有了明显改善,极大地减少了渠道渗漏损失,提高了输水效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节约了水资源。
据统计,经过40余年的建设和改造,灌区内作物灌溉周期平均缩短了4~6天,全省引黄灌区年节约水量8.13亿立方米,为保障黄河下游的工农业用水、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南省通过河湖渠连通和合理的引蓄调度,将黄河水引入现有河道和调蓄湖,形成引黄水网,改善区域小气候。在加强引黄供水的同时,有效地回补地下水,恢复地下水生态平衡,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
而持续进行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使渠道两岸面貌焕然一新。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沟河两侧、坑塘四周、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植被茂盛,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净化了空气,对恢复和保持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8年,河南省完成了大型引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改革。
目前,各灌区已初步建立了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和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正逐步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正逐步实施。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见证了古老中原的历史兴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人民多年努力下,河南省在黄河下游地区开辟了一条“发展引黄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造福两岸人民”的成功道路。今后,作为“水肥兼具、灌淤两便”的幸福之源,黄河水将持续润泽中原人民的农田与心田。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9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