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瑜洪 李坤 刘文光 骆远柱
2012年以来,广西成功抵御77次致灾暴雨袭击,全自治区水库汛期共拦蓄洪水近200亿立方米,避免粮食减收162.07万吨,减少受灾人口930.63万人,减灾效益达54.25亿元;
成功抵御19次台风袭击,特别是在成功防御1949年以来登陆广西强度最大、滞留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中,实现渔船渔民零伤亡;
成功应对8次干旱灾害,累计解决了77.01万人因干旱造成临时饮水困难问题,累计抗旱浇地609.76万亩,挽回粮食及经济作物损失26.19亿元;
…………
对于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的广西来说,防洪减灾压力着实不小,加之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交替、旱涝急转时有发生。而正是欠缺“风调雨顺”,倒逼广西在防汛防台抗旱的“硬实力”上下了一番苦功。
为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和效益正常发挥,广西实施了4批次共2832座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批复总投资达66.37亿元,除险加固后的水库经住了洪水考验,无一出现险情。此外,西江干流及9条主要支流防洪堤工程建设加快实施,267条中小河流1452公里重要河段及50.3公里中越界河治理同步跟进。这些工程措施,大大提高了广西的防汛防台能力,强健了水利根基,确保江河无恙、百姓安宁。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抗旱规划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加快建设,列入实施方案的5个市31个重点旱区县,累计建成745眼抗旱应急备用井和171处引调提水工程,抗旱综合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硬实力”自然无可替代,但是,“软实力”在广西防汛减灾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近年,广西通过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项目建设,已经实现112个水文站24小时自动预报、303条设站河流预警全覆盖,水文预警期提前3~5个小时,预报期提前6~12个小时,延长了水文情报服务链,为防汛抗旱决策部署赢得先机。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情况,广西水文部门精心打造的“一张纸”专报和“一键式”短信快报,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微信公众号、移动APP等新兴信息服务平台,切实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广西,山洪灾害易发区几乎遍布全自治区。而得益于已建成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广西近几年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持续下降。据了解,目前广西已建设山洪灾害预警网络和预警监测发布平台96个,实现气象、水文、山洪监测信息的自治区、市、县三级共享,以及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全覆盖。
双管齐下,相得益彰。广西用持续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架起了一把生命的防护伞,用久久为功的坚强毅力,保障江河安澜,用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守护一方平安。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7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