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陈潇剑 记者 邹锦华
8月2日凌晨1点,离台风“妮妲”预计登陆时间还有两小时,深圳市防指灯火通明。一间偌大的会议室里人来人往,桌上摆放着“公安局”“交通局”等桌牌,每张桌牌后面都有一个忙碌的身影。顺着桌牌望过去,坐在会议桌一头的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张虎正在与各街区防指进行视频连线。这是广东在此次防御台风“妮妲”中,首次亮相的联合值守机制的一个场景。
8月1日8时30分,广东省防指首次启动联合值守机制防御台风“妮妲”,并于2日17时结束,有来自省防指的30多个成员单位参与联合值守。在防御台风“妮妲”工作中,联合值守机制有效提升了指挥效能和信息传递速度,确保了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防御工作的精准性。
缘起:以往防台风经验的系统总结
“我们在总结中发现,传统的会商机制存在一定问题。”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兼督察专员黄志坚回忆道,“传统会商机制是各部门坐在一起联合会商,再回去分头落实。这样的模式下,决策和发展情况不同步,往往各部门拿到决策返回去落实时,情况又出现了变化,信息来来回回,效率就降低了。而且参加会商会的人员也不固定,经常出现一次会商就换一个人的情况,这次参会人员不知道上次会商讲了什么,要实现完善部署就很困难。”
2015年年底,广东省防指牵头,开始建立联合值守机制,解决传统会商机制存在的弊端。2015年12月,就联合值守机制征求意见;2016年年初,建立各成员单位联系人制度;2016年5月,建立专门进行联合值守的值班室,为每个值守单位配备办公桌、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
2016年8月1日8时30分,已建成的联合值守机制首次启动!
初探:速度提升之变
8月1日22时,连接广州南沙与东莞虎门的重要通道——虎门大桥因台风影响宣布暂时封闭,与虎门大桥相连高速公路的连接区域出现临时交通拥堵。
省防指了解情况后,一方面通过联合值守办公室的公安、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措施疏导交通;另一方面视频连线广州、东莞两地防指,请当地政府协助疏导。经过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很快化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这只是联合值守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不难发现,吸取了传统会商制度教训的联合值守机制在信息传送上有一条明显的主线:事件发生—具体部门了解情况—指挥部决策—具体部门落实—事件解决。与传统模式相比,联合值守机制统一了信息的出口与入口,让信息更多地走“直线”,而不是“曲线”,加快了信息传送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联合值守机制要求各单位必须明确具体的联系部门、联系人,这个联系人还必须能够履行相关职责。”黄志坚介绍道。“联合值守工作制度”中也明确写道:值守期间值守人员需轮换的,交班值守人员要与接班值守人员当面交接当班情况,交班事项应书面记录。
防御“妮妲”期间,广东省防指通过联合值守机制,快速联系了各地防指,明确责任,提早进行了水利工程、城市内涝等问题的排查工作。通过明确联系人及其职责,联合值守指挥部能够及时将决策部署传达到相应部门,利用各部门的明确分工,实现具体措施的快速落实。
从此次抵御台风“妮妲”的成果来看,联合值守机制实现了传统会商制度基础上的创新,信息传送速度和落实速度得以加速,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确保了措施的细致落实。
再探:效率提升之变
“联合值守工作制度”中有这样一句话:值守人员要及时登录省防指调度信息系统和本单位、部门信息系统,掌握相关信息并协同提供实时共享服务。“共享”是广东省首次启动联合值守机制防御“妮妲”的一大特点。
“妮妲”登陆时恰逢天文大潮,形成了百年一遇的风暴潮。参与联合值守的气象、海洋、水文等部门及时研判台风“妮妲”最新态势,并在指挥部共享各自领域信息。“气象部门主要分析了台风移动路径及其可能带来的暴雨影响,海洋部门提供了海浪等海况数据,水文部门则从台风带来的风暴潮对海堤、沿海水利设施的影响及防御工作,提出建议。”当时在指挥部值班的黄志坚介绍道。
从传统决策落后于信息,到如今决策与信息同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门间的壁垒,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互通。联合值守有效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提升了决策的准确性。同时,联合值守了解到最新情况后可以及时调整决策,确保决策的灵活性,使防御工作精准到位。
“省防指在联合值守时,一方面要做好信息的传达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向地方防指、水利部门明确责任,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黄志坚点开了实时值班系统,系统里能够直接联系到某村、某水库的值班室。“防指能更好地起到指挥协调的作用,通过系统我们累计发布了上百条消息。”
8月2日17时,“妮妲”离粤入桂,14级台风中广东实现零伤亡奇迹。而在这场台风“洗礼”中“初出茅庐”的联合值守,通过信息环节的精简化、联系制度的明确化以及信息整体共享,提升了信息传送的速度和效率,从而实现了“妮妲”防御工作的高效、务实、准确,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6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