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记者在峨桥站采访时,还能看到在峨桥站新站检修口周边的挡水子埂。(肖本祥摄)

繁昌县峨溪河排灌站峨桥新站(肖本祥摄)

吴刚(右)与徐达军在记录机电设备运行数据(肖本祥摄)
中国水利网站7月27日讯(特约记者 肖本祥)暴雨如注,洪水肆虐。今年入梅以来,位于长江南岸的安徽省繁昌县接连遭遇几轮暴雨、特大暴雨的侵袭,全县进入防汛抗洪的最紧要关头。面对暴雨洪水,繁昌县峨溪河排灌站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把抗击洪水作为践行“两学一做”的战场,坚守岗位,连续作战,用实际行动彰显抗洪排涝先锋的本色。
6月19日,繁昌县迎来入梅以来的第一场暴雨,19-20日,位于县城区的繁昌站降雨120.2毫米。为及时将峨溪河洪水排出,在开启峨桥站排涝设备的同时,主持工作的副站长钟立顺和站支部书记、副站长吴刚带领着职工密切关注着闸内闸外的水位差,在内河水位高于外河水位时,及时开闸加大外排流量。
6月27日,又一轮强降雨来袭,27-28日,降雨165.5毫米。
7月1日0时至3日12时,降雨324毫米,峨溪河水位在急剧上升。
“钟站长,水位又涨了,现在闸内水位是12.99米。”7月3日19时许,峨桥站职工徐达军向带班的钟立顺报告水位情况。
“不好,超过1999年的最高历史水位了。现在雨还在下,水位还要涨,这样洪水会从新机房漫进去,造成35KV进线电缆进水,到时全站就得被迫强行停电,所有机泵将全部瘫痪。”钟立顺大感情况不妙,立即向县防汛指挥部报告这一险情。
“请立即通知县经信委,让他们安排企业抢险队立即赶赴现场抢筑子埂。”在县防指坐镇指挥的县委书记、县防指政委张祖武下达命令。
刚刚下班准备回家的富鑫钢铁有限公司的30余名工人于当晚20:30,赶到近40公里外的峨溪河排灌站。钟立顺和吴刚安排好值机人员,就带着党员吴自成、徐达军等职工,与前来增援的企业抢险队员们一起,在风雨中奋战四个多小时,他们用2500多个编织袋装土,在新机房的检修口周围筑起了一条长约80米、高约0.5米的防线。与此同时,他们增设了3台临时渗漏排水泵与泵室内原有的2台共同运用,保障了排涝泵站的安全运行。
4日6时,峨溪河峨桥闸内水位涨至13.09米,超过保证水位0.82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11米(1999年为12.98米)。
因头一天夜里抢修子埂被雨淋湿了全身,4日上午,吴刚得了重感冒,并伴有发热症状。钟立顺劝他去医院看看,他却说:“感冒这个小病,不碍事。现在水位这么高,我放心不下。”下午他抽空去附近的药店买了感冒药和消炎药,就这样一直在坚守在岗位上。短短几天的时间,吴刚就瘦了八斤多。
就在他们日夜坚守岗位的时候,钟立顺接到妻子的电话,说他父亲生病要住院治疗。他打电话给他大哥,说这几天汛情紧张,请大哥把父亲送到医院,自己没时间回去照顾。吴刚听说后,要他抽空回去看看,钟立顺说:“有我大哥他们照顾老爷子,没事的。你们党员都日夜坚守在一线,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毕竟还是主持工作的副站长。自古忠孝难两全,我想我家老爷子会理解的。”
60岁的吴自成住在30多公里外的芜湖市,今年10月份就要到龄退休了,但他和站里年轻的同志一样坚守在岗位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干了一辈子水利,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参加抗洪排涝工作了,作为党员,我更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年轻党员徐达军也住在芜湖,他说,老党员都这样坚守一线作表率,我们年轻党员不但不能退缩,还要承担更重的任务和责任。
在这次抗洪排涝中,峨溪河排灌站的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员本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普通职工也不甘落后。在峨桥站,职工章正余、陶椿也是日日夜夜地坚守着。在峨溪河站管理的安定河站(承担繁昌县城区部分防洪排涝任务),副站长崔明带领着季小波和聘用电工鲍道彬同样是日夜坚守在岗位上,他们记录水位雨情,检查机电设备运行情况,及时排出了受益范围内的各居民小区和安定河的涝水,保证了城区没有因强降雨而受淹。
6月20日至7月15日,峨桥站新站4台套机组累计开机1732台时,排水5080.5万立方米;峨桥站老站8台套机组累计开机1608台时,排水1649.8万立方米。6月28日至7月15日,安定河站8台机组累计开机309台时,排水257.7万立方米。
“峨桥老站和新站的排水总量加在一起有72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把峨溪河排干了三四次。”吴刚介绍说。
7月16日8时,峨溪河峨桥闸内水位9.15米,低于警戒水位1.12米。
正是在峨溪河站党支部的带领下,该站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众志成城,守卫家园,连续20多天日夜坚守岗位,最终取得了峨溪河抗洪排涝战斗的胜利。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有效地减轻了峨溪河两岸各个圩口的防汛压力,还有力地保障了繁昌县城区的防洪安全,他们不愧是峨溪河抗洪排涝的急先锋。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