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4月南京市江宁区被确定为江苏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以来,江宁区水利局紧紧围绕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深化改革的部署和要求,针对该区水情、区情,结合外地创新经验,提出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找准三种人,推行四种管护模式。
三种人就是找准工程产权责任人、工程具体管护人和落实经费出资人。
一是明晰工程产权人。以明晰工程产权作为改革工作开展的“牛鼻子”,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切实落实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按照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配合的推动模式逐步落实全区小型水利工程的确权工作,登记造册并建立台账。
二是明确工程具体管护人。按照小型水利工程不同的管护模式,工程所有者与具体经营者签订管护协议,明确具体管护人员、管护范围、管护义务,确保管护人员持证上岗,实现小型水利工程日常管护常态化。
三是落实经费出资人。小型水利工程除了“有人管”外,还得“有钱管”,必须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经费,建立稳定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大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吸收社会投入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整合开发水土资源,吸收社会资本投入。鼓励通过管护组织自筹、受益范围内的群众“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管护经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
四种管护模式也具有特色:
一是社区片长模式。该模式适合小型农田水利管护。由社区直接组建管护工作小组,以相对独立的田块分片或独立村组分片下设养护片,各村民小组组长和村其他专管人员(如村道路养护人员、环境卫生管理员、绿化养护员以及公共设施管理员)组成养护片管理队伍,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全覆盖。
二是竞争承包管理模式,也称管养分离模式。目前全区骨干河道和在册水库已经全部采用该模式。通过市场竞争,择优选择专业化的养护公司,引入政府购买服务,实行市场化养护维护机制,逐步实现管理工作常态化、管理程序规范化、管理标准精细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现代化。
三是委托管理模式。委托种植大户(或公司),对其所承包区域内的水利工程进行管护,并承担大部分管护经费,政府部门给予适当“以奖代补”资金补助。尤其对土地已流转的农田片区要及时采取委托管理模式,签订委托管理协议,明确责任和要求。街道水利站和社区负责监督、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地方政府年终给以适当奖补。
四是农业专业服务队管理模式。经济条件和水利配套条件好的社区,可成立以社区为主体的农村农业专业化基层服务组织,提供农业灌排、虫害防治、村庄河塘和田间沟系环境保洁等一系列集体化、专业化、常态化服务功能。如彭福和锁石社区,农业专业化服务公司(队)已成立多年,管理成效明显,农民受益很大,村容村貌较好,水利服务完善。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