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张国锋
乘车去敖汉旗,在赤通高速公路萨力巴出口下道,“生态立旗”四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这是内蒙古敖汉人加强生态建设、让绿色永恒的决心。
过去,敖汉旗是全国有名的贫困旗,生态环境脆弱。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敖汉人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认识到:植树种草才有生路。自此,敖汉人在8300平方公里大地上坚持了几十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绿色革命”。目前,全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561万亩,森林覆盖率42.22%。绿色成为敖汉旗的一大资源优势,成为敖汉人民永久的财富。
今天,来过敖汉的人会发现,旗政府所在地新惠镇穿城而过的孟克河,碧水泛波,柳绿两岸,河中间还架起两座彩虹桥,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一系列动静结合的多样化休闲娱乐场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融的生态风貌。当地人卢邦革说:“这条河道没治理前,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没人到河边玩;现在好了,成了人们散步游玩的好去处。”旗水利局局长朱久昌介绍:“孟克河上有7座橡胶坝,蓄水140万立方米,这么多水得益于上游40多年来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植树种草涵养了地下水水源,没有任何提水设施,全靠自流。”
生态建设在涵养水源的同时,也催生了“山野经济”。漫山遍野的林地上,山货多了起来,蘑菇、山杏、沙棘果、松树籽成了一笔可观的山野经济收入。丰收乡宋杖子村村民李春燕说,她每天都要挎上篮子上山捡蘑菇,摘榛子,采松籽,回来晾晒后卖出。“红蘑菇,加上松树蘑菇,一天能卖300多块钱;榛子一天能摘采六七袋,能卖七八百块钱。”
尝到“野生经济”带来的甜头,村民纷纷利用农闲时间上山“掘金”。每年少的收入1万元,多的能达到六七万元。还有的农民建起收购站,做起了经纪人。经纪人刘秀英收蘑菇和药材、杏核,一年有四五万块钱收入。旗水利局副局长赵志清粗略计算:敖汉旗人均收入仅山野经济这块应该在200到300块钱。敖汉旗有60万人口,如果每人能收入300块钱的话,一年就能有一个多亿的收入。
山野产业已成为敖汉旗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贝子府镇山野菜加工厂依托大黑山林区资源进行各种野生蘑菇深加工、包装、销售,每年为当地百姓创收1500万元以上。厂长孟凡军介绍:“如果赶到旺季的时候,我这块一天鲜蘑能走一吨。”
绿色,为敖汉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旗财政收入由2001年前的5981万元,上升到今天的4.2亿元。目前,全旗生态林业产值达3.1亿元,活立木蓄积量达566万立方米,林木总价值达33.96亿元,相当于人均在绿色银行保值储蓄5726元,农牧民人均年增收114元,林业生态经济效益总价值达122.3亿元。
2002年, 敖汉旗被联合国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单位。如今,敖汉旗还是“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人工造林第一县”“全国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等国家名牌县。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7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