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郭宏章
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曾经在海峡两岸掀起一阵浪潮,然而其中小城故事原型却鲜有人知。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小城故事》词作者庄奴先生心中的“小而美”城市原型——重庆市璧山区。
从重庆机场出发,沿重庆绕城高速,驱车不到一个小时就来到璧山,一路经岱山大道、双星大道、沿河路,整个城市中只有一块广告牌,那就是“来了就是璧山人”。别看这座小城,它是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在这种来了就是璧山人的温情滋润下,会从细微之处明显感受到璧山这座小城在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中的热度。
水边石头会说话
来到璧山,到处都是水的世界。这里岸绿、景美,是游客们一致的感受。水域周边的一块块石头更是当起了璧山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广者。
据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璧山在城市水域周边布置了上百块奇石,这些石头形态各异、简而不俗,上面不仅镌刻着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注解文字,而且还增设了二维码标识,游客只需要扫一扫,便能了解璧山的风土人情和水生态实践的内容。
在璧山观音塘湿地公园的状元桥旁,一块奇石上镌刻了“国家水利风景区”,每时每刻都在提醒人们已经置身于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中,而且红色字体的布局显得尤为鲜艳,彰显了璧山人的热情。
在璧山秀湖水生态公园,一块石头上刻着“水城”,这两个大字尤为显目,下面附着几行字说明,在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理念指引下,城市水域占比达到10%,人均水域面积达到10平方米,溪道密度达到5公里每平方公里。游客看后便知璧山正在致力于水城建设,而且用指标量化,提请群众监督。
“既有文字,又会‘说话’,一块块奇石仿佛有了生命,通了灵性。”游客黄美惠说。
小河沟穿上绿衣裳
区水务局局长唐应容介绍,璧山遵循“逢沟不填、遇水架桥、水系保护优先”的原则,按照“大水体建水生态主题公园,小水体现原貌,大河沟不覆盖、小河沟建湿地,大小水体连通现清流”的思路,正以一河六湖十八湿地的构架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
做好每条小河沟的文章,璧山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璧山皮革小区小河沟附近,一块河长公示牌公示了该河段的河长信息,该小河沟沿途均是居民区,水质达标整治的难度很大,为此区水务局想了不少办法。皮革小河沟落实有专人监督,日常保洁清漂也有专业的服务队伍,同时在河沟中根据水的深度不同,栽种了不少水生植物,河沟两岸布置许多栽种花草的吊篮。目前的皮革小河沟是一派水清岸绿的景象。
据了解,在璧山城区,像皮革小区这种小河沟有近百条,区政府在对河沟进行充分清淤的基础上,一律采取栽种水生植物,建成湿地对水质进行净化的做法。
小水缸充斥城中央
在城市中心区域布置了不少小水缸,水缸中种植着睡莲等水生植物,水质清澈。区生态河长办工程师胡声权介绍,璧山目前在城市中心布置了2000余口小水缸,大的直径达到1.8米左右,小的是0.5米,这些小水缸都是从璧山农村收购来的。布置这些小水缸的用意也很明显,在将传统的用水工具保护下来的同时,让人们牢记那段艰辛劳作的历史。当然主要用意还是在营造一种水生态氛围,给人一种特别的启示。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8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