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十年来,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水利国际合作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高波:十年来,水利国际合作工作紧紧围绕国家的中心和大局,认真贯彻中央外事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扩大多双边交流,拓宽对外合作渠道,大力引进技术、资金、人才和理念,全面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积极实施救灾外交、世博外交,在全面登上国际舞台的征途中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为水利行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一是加强双边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与60多个国家开展了双边水利交流与合作,签署双边合作协议、协定或备忘录60项,建立了20多个双边固定合作交流机制,举办技术交流会议100多次,促进了一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开展。双边交流切实起到了促合作、交朋友的目的。如,2008年汶川地震,根据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工程前线指挥部的指示,通过双边渠道,迅速与俄罗斯政府紧急救援部门取得联系,紧急协调,确保了俄罗斯米26直升机30小时内飞抵现场参与抢险工作,为前线抢险救灾工作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2011年和今年,应泰国政府请求,中国政府防洪专家组和水利部防洪咨询专家组两次赴泰,为泰国湄南河防洪救灾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提交了《泰国洪涝灾害应急处置咨询报告和泰国湄南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防洪咨询报告》。今年4月,泰国总理英拉访华期间专程到访水利部,就水利防灾减灾和深化两国水利领域交流合作深入交换意见。我国与周边国家在过去十年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跨界河流合作机制。按照睦邻友好、稳定周边的外交方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原则,水利部认真组织开展跨界河流涉外谈判、跨界河流报汛、政策法规研究和相关基础工作。组织开展了多个跨界河流水文报汛合作,提供的汛期水文资料为下游国家做好防洪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受到下游国家的高度赞扬。
二是深化多边合作,全面登上国际舞台。过去的10年,水利多边交流合作范围广、层次高、影响大。先后在华举办和承办了国际灌排大会、联合国秘书长顾问委员会会议、黄河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平台,积极开展世博外交,协助世界水理事会在上海世博会举办世界水理事会馆。部领导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水与卫生顾问委员会委员,水利部多次代表中国政府组团参加世界水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和水事活动,参与全球重要水问题的讨论和水议程的制定,发挥与我水利大国地位相符的作用。建立了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积极推动与欧盟在水资源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2010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获得第三届“李光耀国际水源大奖”,体现了国际水利界对中国水资源管理成就的充分认可。近年来,中国专家已成功当选国际灌排、国际大坝、国际小水电网络、国际沙棘、国际水资源、国际水土保持等涉水重要国际组织的主席,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国际沙棘协会2011年获准在中国注册。在华创办的国际中心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强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发组织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为中国水利赢得了声誉。
三是稳步开展利用外资项目,大力引进技术、资金、人才和理念。全国水利行业利用外资累计超过70亿美元。其中,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56个,贷款金额68.5亿美元;利用国际组织及外国政府赠款项目102个,赠款金额超过4亿美元。实施了黄河和松花江干堤加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二期、中欧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管理项目等一大批贷款和赠款项目,有力地弥补了水利建设资金不足,引进了国外先进理念、管理经验和技术设备。其中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被世界银行誉为旗帜工程。
四是组织开展境外培训,全面加强能力建设。自2002年以来,利用国际合作项目、人才交流培养和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方式,选派3000余名科研骨干人员到国外留学、工作和培训。利用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渠道和其他多双边交流机制,先后引进国外专家近千人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境外培训,参训人员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上得到全面培养和锻炼,为水利行业理论创新、技术进步和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问:十年来,科技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支撑?
高波:2002年以来,水利科技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支撑了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科技工作紧密围绕水利建设主战场,积极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大优秀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截止2011年底,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67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励327项,其中,“黄河调水调沙的理论与实践”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模式、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中国水旱灾害研究等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水功能区划与水资源保护理论、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节水农业等应用技术得到广泛运用。三峡工程枢纽布置与船闸设计、小浪底工程孔板消能泄洪洞设计等工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我国已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水利工程的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水利科技总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泥沙研究、水文水资源等理论和应用研究、筑坝技术、节水技术等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02年以来,水利部大力实施科技兴水战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水利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小区域洪水预报、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在汶川地震引发的堰塞湖、舟曲山洪泥石流引发的次生灾害处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黄河调水调沙、黄河小北干流放淤等重大科学试验和研究,加快了黄河水沙失衡问题的解决步伐;“引江济太”等调水工程的实施、水功能区划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完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推动了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防渗加固、隐患探测新技术在堤防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水权水市场理论的确立和实践,新型节水技术及设备的开发和推广,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
问:近年来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和科研能力建设取得怎样的发展和成效?
高波:水利部作为国家第一批启动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部门,水利科研机构经过优化整合、改革发展和重点建设,学科布局更加合理,运行机制更加健全,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初步构建了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架构,国家、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和地方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中心开始逐步建设运行。截至目前,水利系统已建成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科研试验基地。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水利科研机构实验室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实验室科研能力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不断创新人才开发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积极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我部已连续四届表彰了40名水利青年科技英才,通过跟踪培养、重点支持,这些青年英才都已成为水利各条战线的骨干。利用国际合作项目、人才交流培养和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先后选派3000余名科研骨干人员到国外留学、工作和培训。近年来,中国专家已成功当选国际灌排、国际大坝、国际小水电网络、国际沙棘、国际水资源、国际水土保持等六大国际水利组织的主席,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问:十年来,水利技术监督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高波:十年来,我部水利技术监督工作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标准为依据、认证认可为手段、计量为基础、质量为目的相互配套的总体格局。水利标准化作为我部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容,与水利行业的法律法规、规划等行政管理手段,联合运用,对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以来,实施了“三五工程”计划(5年内,政府补助5000万元,制修订500项水利技术标准),标准化工作投入强度不断加大,2012年投入达到2546万元。先后发布2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体系内标准数量从615项提高到942项,基本涵盖了水利工作各个技术领域。与2002年相比,现行有效标准由411项提高到717项,提高了69%,标准覆盖率由44%提高到74%,标准物质从44种提高到55种,基本满足了水利改革发展对技术标准的需求。通过标准宣贯培训、试点示范、全文上网工程,有效推动了标准的贯彻实施。先后发布了三版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完善了技术法规体系。随着水利援外工作的不断发展,水利标准国际化正迈出可喜步伐。
目前,水利行业已有95家质检机构通过了国家级计量认证,其余大部分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这些质检机构在水环境监测、水利工程质量事故鉴定等工作中的权威性明显增强。节水和农村饮水安全产品认证市场覆盖率不断扩大。已完成了200余家企业4大类农业节水灌溉和农村供水产品的认证工作,获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年平均提高6%。生产许可、使用许可工作及管理体系认证继续推进。100多家企业通过了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生产许可证审查;600多家企业通过了水工金属结构生产许可证审查。近200家企业通过了启闭机使用许可证审查。行业内近400家企事业单位通过了管理体系认证。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组织了3次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活动,涉及全国130余家企业200多个批次的节水灌溉类产品,有效规范了节水产品的生产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