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10年间我国水土保持领域发生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要事?
刘震:对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圆满完成《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二十年来的首次修订,并于201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二是启动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带动全国实施坡改梯3100多万亩。三是启动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四是先后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石灰岩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和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工程等3项国家重点工程。
同时,10年间,还第一次开展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第一次提出并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战略,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大面积植被恢复;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清洁小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建设;第一次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普查。
问:请从水土保持政策措施方面介绍一下我国是如何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
刘震:十年间,按照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要求,各级水利水保部门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改善生态与环境的迫切需要出发,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一是做出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大面积植被恢复。2002年水利部在继续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的同时,创造性地推动生态自我修复,先后实施了两批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并大力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封山禁牧政策,不断强化封育保护,总结并推广舍饲养畜、限牧轮牧、以草定畜、以建促修、生态移民、能源替代等成功技术路线,促进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生态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了大面积植被恢复,推动生态系统趋向良性演替。
二是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管理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保护与事后治理相结合转变。十年间,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突出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理念,深入推进《水土保持法》的贯彻落实,不断加强《水土保持法》配套法规制度建设,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设施验收,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督促生产建设单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效防控了人为新增水土流失的产生。
三是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不断提升山丘区群众受益程度。在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措施中加大坡改梯、经果林、坡面水系调控、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培植等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努力将水保工程打造成当地群众的“温饱工程”、“致富工程”、“保安工程”,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着力解决农民生计、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四是不断推进政策与机制创新,拓宽多元化水土保持投资渠道。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植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集体、大户、群众通过承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并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使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更多经费用于水土流失治理。通过政策引导和效益拉动的双重作用,拓宽水土保持投入渠道,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支持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
问:纵观10年间,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刘震:2002年以来,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7.16万平方公里,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10万平方公里,已建成的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约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80亿公斤。全国已有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治理中直接受益,稳定解决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治理区人均梯田普遍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比未治理区高出30%-50%,各地形成了一大批水土保持特色产业基地,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水土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培育了新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长点。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新启动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开展的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已覆盖了600多个水土流失严重县、市。经过重点治理的区域普遍实现水土流失面积明显下降,土壤侵蚀量和侵蚀强度持续降低,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入河泥沙有所减少,生态总体向好的历史性转变。根据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窟野河等5条重点支流监测资料显示,治理前土地植被覆盖度低于10%,通过开展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十年来治理区已有一半面积实现由黄转绿,植被盖度普遍增加了10-30个百分点,一些地方增加的幅度更大。陕西的吴起县、内蒙的准格尔旗,都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经过多年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已达到80%,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0%左右大幅提高到60%-70%。从监测资料来看,黄河在年径流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年侵蚀总量较十年前减少了1/5;四川省2011年输入长江的输沙量比2000年减少46%。
依靠生态自我修复防治水土流失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全国已有1250个县出台封山禁牧政策,封育范围达到72万平方公里,其中45万平方公里生态得到初步修复。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区域,通过监测表明,保护区内灌草植物自然萌生速度明显加快,裸地自然郁闭,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黄河上中游24个生态修复试点县,实施修复区林草覆盖度由27.5%提高到60%。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同心、海原等县封山禁牧三年来,植被覆盖率分别增加25%-50%,其中封山禁牧仅半年时,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就较前几年同比增长9.78%,从五级提高到四级,生物丰富度指数提高11%,植被覆盖度指数提高16.94%。
以经济较发达地区、重要水源区和城市周边为重点,在30个省(区、市)实施生态清洁小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试点工程建设,在丹江口、密云水库等10座水库水源区开展面源污染防治试点工作,全国建成清洁小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300多条,有效发挥了“保生存、保水源、保安全、保生态”的综合作用和效能。
修订出台新《水土保持法》,依法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全国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达到95%以上。近十年来,有2500多个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依法实施了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生产建设单位共计投入水土保持资金4000多亿元,防治水土流失面积15.4万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量20多亿吨,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四次水土保持普查,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全部实施监测,重点区域、重点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和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面展开。水利部、部分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23个省(区、市)及部分市(县)发布了年度水土保持公告。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综合性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开展,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圆满完成,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形成。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成效显著,已建成24个国家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84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约3万多名地方党政领导、基层干部职工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水土保持培训,800多万人次中小学生接受了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全民水土保持意识普遍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