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农水司司长王爱国:农村水利凸显命脉本色

2012-10-23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事关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村饮水安全事关9亿多农民的生命健康和生存发展,都是民生水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提速,提前六年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飞跃世界第一,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如期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标……应该说这十年是我国农村水利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也是农村水利凸显命脉本色的十年。

  问: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十年间,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成效?经验做法有哪些?

  王爱国:2002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不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加强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并出台了包括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在内的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推动我国农田水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年间,全国净增有效灌溉面积920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亿亩,使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25亿亩,成为世界第一灌溉大国,耕地灌溉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同时,通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我国在连续30多年灌溉用水总量保持零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和灌溉保证率提高,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全国粮食产量接连跨过了多个台阶,实现了难得的“八连增”。我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发展功不可没。

  从做法上主要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2005年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以来,逐步探索并建立了“以规划为依托、财政为主导、农民广泛参与”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二是进一步夯实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基础。除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综合规划等综合性规划中将农田水利列为重要内容外,同时还编制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灌溉、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全国有农田水利建设任务的县都由水利、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和农业等部门组织编制了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人民政府批准,作为安排国家补助和整合相关渠道资金的依据。三是进一步加大了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项目加快实施,中央和省级财政首次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并不断增加资金规模,市县财政也相应增加了农田水利投入。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2012年起实现中央统筹20%。另外,还专门出台了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政策。并依托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各类支农涉水资金的统筹和整合力度,确保整体效益发挥。四是逐步完善强化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政策。在积极推进灌区和泵站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2003年水利部出台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2005年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联合出台了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2008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先后提出对供水成本较高的农村供水工程和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实行财政补助政策,首次在计提的土地出让收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工程运行管理,2012年水利部、中央编办、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意见。

  从经验上讲,一是得益于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党中央、国务院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重点任务,近十年来已经出台的9个中央1号文件都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进行部署,水利部党组把加强农田水利作为水利的重点工作来抓,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大力推进。二是财政投入主导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强有力的保证。这十年是农田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2012年水利口农田水利中央投入是2002年的近15倍。三是建管并重保障了工程效益的发挥。这十年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力度加大,较大规模工程推行“四制”,小型工程探索了适合农村特点的管理形式,积极推行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在建设和管理中积极推行农民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取得很好的效果。四是政策的不断完善为农田水利提供了发展动力。近十年来,农村水利的投入、建设、管理、改革等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农村水利发展输入了强大动力。

  问:请您具体介绍一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成就及效益。

  王爱国:十年来,中央累计安排投资287亿元,对417处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到2011年底,纳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434处大型灌区中的已有110处灌区完成规划投资任务,不仅有效解决大型灌区的严重病险和“卡脖子”工程问题、提高了农业抗御灾害能力,而且提高了用水效率,实现了“藏粮于田”。十年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97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亿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0多亿公斤,为国家粮食生产“八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安排了777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的配套改造。在全面完成中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139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排涝标准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的基础上,实施全国251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了嫩江尼尔基、宁夏沙坡头、海南大广坝、四川武都等一批灌区。

  十年来,灌区、泵站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截至2011年底,434处大型灌区中有411处制定了“两定”方案,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落实率56%,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落实率35%,万亩专管人员由5.6人下降到4人。共发展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7.8万个,管理灌溉面积2.5亿多亩,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28%。

  问:中央提出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请问这十年节水灌溉有了哪些新进展?

  王爱国: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和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等项目,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民办公助和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等政策,结合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推动节水灌溉快速发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由2002年的2.79亿亩增加到2011年的4.38亿亩,其中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1亿亩增加到1.87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1,亩均灌溉用水量由403立方米下降到367立方米。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不但节省了灌溉用水、沟渠占地和农业生产投入,而且提高了农田产出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短缺的矛盾。近十年来,灌溉用水总量占全社会用水的比例从61.4%以上降到55%左右。二是保障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用水。近十年新增的灌溉面积用水主要通过灌区节水挖潜,原有灌溉面积上灌溉保证率也不断提高,促进了粮食丰收。三是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节水灌溉提高了灌溉保证率,改善了作物的水分条件,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四是促进了生态建设。据初步分析,农业灌溉所节约的水有25%支持了生态需求,通过加大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中游灌区节水改造,增加了下泄水量,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生态出现积极变化。五是节水灌溉设备产业明显升级。目前,全国生产节水灌溉的设备和材料的厂家已有500多家,形成了年生产3000多万亩节水灌溉设备和材料的供应能力。

  问:这些年,社会上普遍关注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请问近十年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王爱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直接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连,是农民感受最直接的一项民生工程。我国现有农田灌排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特别不少地方末级渠系不配套、田间工程不完善等,导致灌溉水难以到达田间,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比较突出。实际上既存在工程的“最后一公里”,也存在管理上的“最后一公里”,近十年是这两个“最后一公里”问题破题并取得实质性突破的重要时期。

  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解决两个“最后一公里”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提高骨干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为解决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基础条件。二是加强田间工程、末级渠系以及涵闸泵站建设,充分利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资金,完善农田灌排体系,着力解决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2005—2012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投入规模达到492亿元,自2009年以来建设了四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一大批专项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基本覆盖产粮大县,对改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对已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加固、除险增效,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发挥小型工程长藤结瓜、沟通连接等作用,提高灌溉保证率。四是通过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方式,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五是加快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确保2013年底前全国完成乡镇或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水利站建设任务,积极扶持发展准公益性专业服务组织。同时,督促各地足额落实灌区、泵站等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财政补助,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为民服务水平。

  问: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政策实施情况如何?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怎样?下一步规划目标和措施有哪些?

  王爱国: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以让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为目标,把解决农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至2011年底,共安排中央投资875亿元,地方和群众配套603亿元,解决了3.26亿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问题。其中,“十一五”期间解决了2.21亿农村居民和26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完成了规划建设任务,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的:“到2015年,使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减少一半的目标”。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使全国几亿农民用上了自来水,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提高了供水保障率,增强了抗旱减灾能力;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增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中央提出的“十二五”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和国务院批复的“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要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含国有农林场)和11.4万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供水质量和工程管理水平将显著提高。

  “十二五”头两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已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74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82亿元,可解决1.3亿农村居民和16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来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我们将按照中央的要求,落实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水源论证和工程设计审查审批等前期工作,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工作,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工程管理体制,建立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让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喝上放心水。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betway苹果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