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干旱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水旱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在严重的洪涝干旱灾害面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强领导、正确指挥,国家防总、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调度、有序应对,战胜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和百年不遇的干旱灾害。
问:请用数字说明10年来我国防汛抗旱工作各个方面的成就。
张志彤:10年来,依靠不断完善的防汛抗旱工程和非工程体系,我们战胜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和百年不遇的干旱灾害,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夺取了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是确保了防洪安全。10年来,大江大河和重要支流堤防无一决口,大型和防洪重点中型水库无一垮坝,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1.17万亿元,防洪减淹耕地31656千公顷,防洪挽回粮食损失1.9亿吨。
二是确保了供水安全。1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解决2480万人、1772万头大牲畜的因旱临时饮水困难,确保了旱区群众饮水安全。平均每年抗旱浇地面积3.75亿亩,年均挽回粮食损失4140万吨,保障了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丰”。
三是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10年来,我国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不断减少。2007年,淮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发生了全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性的大洪水,由于精细调度、科学防控,无一人死亡。2011年,全国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降至519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
四是生态补水效益显著。近年来,国家防总、水利部先后组织实施了引察济向、引岳济淀、引黄济淀,扎龙湿地补水,以及黑河、塔里木河下游应急生态补水等,缓解了因干旱导致的部分湿地萎缩退化等生态危机。2007年,为缓解无锡严重的供水危机,紧急启动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引长江水入太湖和周边河网,有效改善了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水环境。
问:十年防汛抗旱工作有哪些重要启示?
张志彤:回顾总结10年来我国防汛抗旱减灾历程,国家防总、水利部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持续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着力健全防汛抗旱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防汛抗旱道路,得出六条成功的启示:
一是确立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洪涝、泥石流、台风等突发灾害面前,首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在严重干旱缺水面前,首先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妥善安排好灾区群众生产生活。10年来,我们每年转移安置受洪水、台风威胁的群众上千万人次,每年解决2480万人、1772万头大牲畜的因旱临时饮水困难,年均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由上世纪90年代的3909人下降到本世纪的1500人,其中2011年全国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降至519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最大程度地保障了防洪安全和饮水安全。
二是明确了规范有序、依法防控的基本准则。防汛抗旱救灾工作时间紧、头绪多、任务重、涉及面广,必须用法律法规规范有关社会经济活动和群体个体行为。10年来,我们大力加强防汛抗旱法规制度建设,制定修订了《防汛条例》、《抗旱条例》、《水文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一大批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汛抗旱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我们制定了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完善了江河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初步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国家防汛抗旱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制,探索建立了防汛抗旱督察制度。我们认真执行防汛抗旱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防控程序和防控行为,依法实施各项防汛抗旱措施,使防汛抗旱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为战胜旱涝灾害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形成了以防为主、常备不懈的重要理念。针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情况,近年来,我国提出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的防汛抗旱工作新思路,在防汛抗旱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效。大力加强了防洪抗旱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灌区、河道等工程措施和水文、气象、预警预报、队伍、物资等非工程措施,不断提高防御能力和水平。全国共建成水雨情测站4.5万余处、报汛站点1.2万余个,初步建立完善了沿海和海岛自动气象站网、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水雨情监测系统、台风预报预警系统、远程会商决策指挥系统和全国旱情监测系统。近年来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计划建成覆盖全国183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在灾害发生前我们提前动员、提前部署、提前防御,各项防御措施提前到位,最大程度地做到有备无患。同时,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水患意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是确定了人水和谐、科学防控的目标要求。我们认真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治水的经验和教训,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自觉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坚持防灾救灾与规范人类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防汛抗洪中,既有效控制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合理利用洪水资源;在抗旱减灾中,开源与节流并重,蓄、引、提、调、节等措施并举,既保障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又满足生态用水需求。10年来,我们大力加强科学调度,充分发挥三峡等大型骨干工程的防洪抗旱功能,防洪抗旱减灾成效十分显著,大江大河和重要支流堤防无一决口,大型和防洪重点中型水库无一决口。2007年以来,全国防洪减灾的直接经济效益达8289亿元,每年减淹耕地3646千公顷、减免粮食损失2750万吨。连续实施了引黄济津、珠江压咸补淡、引江济太等应急调水,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五是健全了统一指挥、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防汛抗旱救灾工作涉及部门多、影响范围广、协调难度大,只有坚持统一指挥,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职能作用,才能形成防汛抗旱的强大合力。目前,中央、省、市、县四级防汛抗旱组织指挥体系基本形成,七大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也都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一些省市还在防汛抗旱任务较重的地区探索设立了乡镇、社区一级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在抗御洪涝和干旱灾害过程中,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不断加强水旱灾害应急机制建设,并对组织体系、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和善后工作等方面加以规范,逐步健全了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防总制定了《防汛抗旱应急响应工作规程》,规范了国家防总、防总各成员单位、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防总及省级防指之间的应急响应工作程序和应急响应行动,各地也根据分级负责的原则,细化了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各项机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保障了防汛抗旱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是完善了军民联防、群防群控的救灾体制。应对重大水旱灾害,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投身抢险救灾。10年来,我们持续强化应急救灾队伍建设,防汛抗旱救灾机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目前,全国共组建了102支国家级、105支省级、299支市县级防汛机动抢险队,组建了2144个县级、11753个乡镇级抗旱服务队,组建了19支解放军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并将武警水电部队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形成了军民联防、群防群控的格局。特别是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消防部队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任务,成为防汛抢险和抗旱减灾的中流砥柱。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抗旱服务队的扶持力度,先后下达25.04亿元补助17个省(区、市)的1252支县级抗旱服务队购置抗旱设备,进一步提高了抗旱服务能力。国家防总在全国设立了26个中央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储备了56种,价值5亿元的中央防汛抗旱物资,地方储备了价值46亿多元的防汛抗旱物资,形成了布局合理、调用快捷的防汛抗旱物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