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古镇的水是浑的,烧开后要沉淀好久才能喝。自从剑门关供水站建好后,水质明显好多了,泡出来的茶也是茶水分明。”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古镇的茶楼里,王女士轻声慢语间,道出了水利灾后重建给四川人民带来的一个可喜变化。
3年前,一场震惊世界的“5.12”特大地震撕裂汶川大地,震动巴蜀山河,霎时间,四川39个重灾县变成一片断壁残垣。大震的阴霾尚未平息,堰塞湖、病险水库、震损堤防、供水设施严重受损等告急信息频频传来,灾区水利基础设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重击。
然而,仅仅3年的时间,在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水利系统坚持恢复与提升相结合,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民生水利为重点,以强化措施为抓手,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全省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等保障能力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目标,其他扫尾工程也将在今年9月底前全部完成。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重焕勃勃生机。
许多人说,这是个奇迹。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精神,什么措施,让一个看上去遥不可及的目标成为现实?暮春时节,记者沿着熟悉的路径重返灾区,见证水利灾后重建的四川奇迹。
灾后重建路在何方
科学规划指点迷津
这是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经估算,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全省各类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23.74亿元,间接经济损失666亿元。其中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84.1亿元。
毋庸置疑,水利灾后重建工作时间之紧、任务之重、责任之大,是四川省历届政府和水利部门所不曾面临过的。一个共同的疑问:灾后重建究竟路在何方?
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水利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灾后重建。“搞好灾后重建,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水利部部长陈雷的话语温暖着灾区群众的心。
水利部、四川省成立了以水利部副部长矫勇、省政府副省长张作哈为组长的水利灾后重建规划协调领导小组。水利部组织成立了规划咨询指导组,并派出专家驻地指导,全过程参与四川水利灾后重建规划工作。
“规划既是龙头又是指挥棒。科学规划,是水利灾后重建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四川省水利厅冷刚厅长的话音铿锵有力。震后第一时间,四川省水利系统及时成立了以水利厅厅长冷刚为组长的四川水利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下设水利灾后重建办公室,并积极抽调各部门技术骨干,着手编制灾后重建初步规划。明确规划的总体要求为:坚持以人为本,优先保障防洪安全、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需求,努力恢复生产用水设施,全面做好受损水利设施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工作。
在各受灾市县通力配合下,四川省于2008年7月中旬圆满完成了《汶川地震四川省水利灾后重建规划报告》并通过水利部和省政府的审查。而后,为了进一步科学实施规划,对规划中的问题及时修改完善,四川对全省水利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了中期调整。39个重灾县水利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投资调整为210.79亿元。
据了解,全省水利灾后重建规划内容包括震损水库、震损堤防工程、农村供水设施、堰塞湖治理、震损灌区、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水文设施、微型水利设施、水土保持设施、水资源监测设施、水产等工程类型。规划要求,灾后重建要根据轻重缓急,优先实施保障关系防洪安全的震损水库、堰塞湖、重点震损堤防工程和保障民生的农村供水工程,并力争在两年内使灾区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恢复到或超过灾前水平,保障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压减前期工作周期
下放权限提高效率
在采访中,每当记者问道水利灾后重建遇到的最大困难时,“前期工作周期长,影响有效工期。”这个回答总是排在最前面。
绵阳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市纪委驻局纪检组组长李小倩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个水利项目从可研、立项、评审到招投标,再到进场施工,中间环节非常繁琐,周期较长。与此同时,水利工程往往兼顾春灌供水和防汛抗旱的重要任务,施工必须避开汛期和春灌期。加上受灾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量大、余震不断、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以及迁建方案调整实施等因素影响,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利灾后重建的进程。
也就是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在水利项目上,其实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工期实在太紧了! 怎么办?四川省水利厅为此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尽量压缩前期工作中间环节的时间消耗。
一是主动出击。积极与发改、国土、财政等部门联系衔接,疏通协调,缩短手续审批时间。按照省发改委《关于规范灾后重建项目管理权限的通知》要求,出台《四川省水利灾后重建项目前期工作技术审查有关事项的通知》,下放了大部分项目的审批权限。省直管水利重建项目(含大型水利工程)由省水利厅负责技术审查,省发改委批复;其他水利重建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发改部门。通过审批权限的下放,简化手续,节约时间,加快了灾后重建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广元市剑阁县根据轻重缓急,按照项目类别倒排进入立项、评审和招标,尤其是水库工程采取打捆、批次递进等方式进行招标,每批次都在10—20座。
二是及早部署。要求各受灾县提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做深做细前期工作,确保资金一到即可实施。同时将前期工作交叉进行,多头开展,压缩中间环节,加快前期工作进度。
三是强化培训。通过开展培训班、举办经验交流会,组织参加水利部重建技术交流培训、学习聆听援建专家指导等途径对重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系统掌握项目建设程序,把握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在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严格规范建设管理
强化监管力求质量
为了按期完成水利灾后重建任务,四川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了一套保障规范、提速重建的体制机制。比如,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及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全省水利灾后重建的规范性文件,并与39个重灾县水务局签订灾后重建目标责任书,分解年度目标和工期的控制节点,确定阶段任务,加强目标管理。
此外,抓好项目建设管理,也是水利灾后重建的重要环节。四川省建立了灾后重建项目进展情况的日报、周报、半月报、月报制度。要求项目建设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按照批准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投资概算来组织实施,严禁超规模、超标准或擅自变更建设内容。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以及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检查、控制和保证体系,加强质量监管,对发现的问题一抓到底,务必整改到位,严防粗制滥造。
灾后重建既要按时完成重建任务,更要千方百计确保建设质量,让重建工程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在监管方面,四川水利灾后恢复重建牢牢把握资金和项目两个重点。一是坚持有效监管。始终贯穿“加快不越轨、提速不违规”的理念,把严格监管与加快进度有机结合,以监督检查工作的实际成效推动“两个加快”。二是形成监管合力。从上到下,层层落实监督责任,各级纪检监察审计机关、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共同参与,形成加强监管的工作合力。三是强化督促检查。由厅领导带队成立了6个灾后重建督查小组,定期深入灾区检查督促水利灾后重建项目,促进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省厅对资金投放量较大和进展缓慢的工程,一直非常重视,在监管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比如,对水利重建进度排名靠后的5个县(区),冷刚厅长亲自给当地政府去信通报情况,督促进度。”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朱兵告诉记者。
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
“原地起立”更要“发展起跳”
3年了,整整1095个日夜。
我们惊喜地看到四川水利灾后重建项目为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乃至经济社会恢复与发展,带来的种种巨变:群众饮水得到保障,绝大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已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39个重灾区1222座震损水库全部安全除险,消除了下游隐患;除唐家山堰塞湖预计在主汛期前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外,全省其余112座堰塞湖都得以安全处置;震损堤防无一决口;恢复灌面约1200万亩;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系统初见成效。
即便是在2009年和2010年主汛期间,在地震灾区反复遭受暴雨洪涝和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严峻形势下,震损水库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堰塞湖无一溃塌,无一人因水利工程出险致死。
谈到四川水利灾后重建所创造的奇迹,冷刚感慨万分:“这三年,全省水利系统干得都很苦很累,‘5+2’‘白+黑’,凝心聚力、没日没夜地辛勤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成绩,甚至可以说是奇迹。我认为,做好水利灾后重建工作,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水利部、兄弟省市、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长远的目标,离不开迎难而上,乐观奋进的精神。”
是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地震以来,水利部和兄弟省市先后派出大批技术力量,参与水利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宝贵的支持。受水利部委派,水规总院东北、北方、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等6个设计单位的25名水利专家,分赴四川11个县,进行技术援助。全省18个重灾县确定对口援建水利规划内项目255个,规划总投资24.69亿元。
水利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重复建设,不仅要实现“原地起立”,还要实现“发展起跳”。
回眸过去的三年,四川水利抗震救灾,应急除险,最大程度减少地震对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四川水利攻坚克难,推进重建,实现水利基础设施“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如今,地震灾区美好新家园迎来了更加美好的明天,四川灾后重建所激发出来的凝聚力将成为四川水利起跳跨越的新动力,以更加澎湃的激情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