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以来,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和台风“格美”引发我国部分地区洪灾肆虐,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在群众危难关头,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再次以实际行动,在神州大地唱响一曲曲伟大的抗洪精神赞歌。
暴雨无情却挡不住无数抢险英雄义无反顾的脚步。
让我们将镜头对准这些最可爱的人————
镜头一:
“也许,出动就在子夜。”
7月25日,是18岁的列兵李宁生命里值得纪念的一天。
在这一天,这位来自闽西宁德市古田县的解放军战士,第一次参加了抗洪抢险,赢得了许多群众的赞誉。 25日6时,福建省军区某海防团步兵一营一连战士李宁起床了。“起床的速度比平常快了不少,气氛有点紧张。”他说,“在头天晚上,团长和政委就作了动员,说今年第5号台风‘格美’可能在晋江正面登陆,要我们做好准备,随时抗击台风。”
就在一天前,李宁所在团结束为期半个月的海训,刚刚回到驻地。
李宁所在的一连是团抗洪抢险应急分队。尽管他的许多战友已经多次参加抗击台风行动,但他还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有点兴奋,还有点紧张。
李宁说:“1998年,我在电视上看见了部队抗洪的感人场面。从那时起,我就想当一位李向群式的抗洪英雄。”
吃完早饭后,天空下起了雨,还起了风。李宁和待命的49位战友把救生衣、麻袋、锹、冲锋舟等抗台风用的装备和器材放在连队门口,只等一声令下,立即出发。
“这些抢险器材平时就放在床底下,随用随取。”李宁说。
中午12时许,刚吃过午饭,待命了半天的李宁和战友们突然接到命令,让他们火速赶赴30公里外抢修海堤。
李宁带上抢险器材,一头冲进雨幕,登上早已停在连队门口的汽车。半个小时后,李宁和战友们就赶到了抢险现场。他说:“老百姓见我们来了,很兴奋,纷纷说‘解放军来了,我们放心了’。”
穿着救生衣的李宁第一个冲出汽车,由于冲得太猛,再加上泥浆太深,他仰面滑倒在地。“战斗还没打响,我就弄了个一身泥水,很不好意思。”他很懊恼。
李宁把头仰向天空,让暴雨冲掉眼睛里的泥沙,随即冲到沙包旁。体重只有53公斤的他,背起了几十公斤重的沙包。
沙包堆与海堤之间有30余米。
在狂风暴雨中奔走几个来回后,李宁基本适应了这个重量。有时,小一点儿的沙包,他能扛两包。
随着台风中心的临近,雨越下越大,风也越刮越猛。“雨点打在脸上,像针刺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个泥猴,许多战友的帽子被大风吹到了海里。”李宁说。
突然,意外发生了。泥浆中的一根铁钉深深扎进李宁的右脚,足有2厘米深。
“当时,我猛然感觉到钻心般疼痛。用手一摸,摸到了一颗铁钉。拔出铁钉后,鲜血一下子就流了出来,把泥浆都染红了。”李宁回忆说。
简单休息了5分钟之后,李宁又扛起了沙包。
到17时40分左右,李宁已经战斗了5个多小时,扛了近300个沙包,总重量1万多公斤。他和战友们构筑起一道高3米多、平均厚2.5米、长300多米的新堤,确保了海堤的安全。
“海堤抢修完后,很多村民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还有一些村民称赞我们是‘人民的守护神’。”李宁说,“我觉得很幸福。”
此时,李宁才被团卫生队的医生带去治疗。
回到连队,洗完澡,吃过晚饭,李宁一直处于兴奋之中。21时30分左右,劳累了一天的他躺在床上,才真正觉得累了。
那一晚,李宁一直处于半睡半醒之中。因为,连长说了,要随时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
“也许,出动就在子夜。”李宁说。
镜头二:
风雨中,千余军民打响海堤保卫战
7月25日12时许,南京军区某海防师作战值班室接到紧急通报:“安东工业园区告急!”
强台风“格美”和天文大潮即将抵达晋江市安海湾,毗邻安海湾的占地7000余亩的安东工业园区,有350多米海堤出现重大险情。要是海水倒灌,园区必受水涝之灾。
海防师师长沈耀钦率领200多名官兵火速赶赴现场抢修海堤。
“那时,离台风和天文大潮抵达只有几个小时,也就是说,留给我们的抢修时间非常有限。”沈耀钦说。
半个小时后,沈耀钦赶到了抢修现场。这时,海堤已出现大面积松动现象,四五处地方已有海水渗出,情况相当危急。
暴风雨之中,沈耀钦率领党员突击队奋战在缺口最深、施工最险的海堤中段。年过半百的他满身泥水,肩扛两袋沙包向大堤奔去。在师长率先垂范的激励下,官兵们叫响了“誓与大堤共存亡”的口号。不少官兵滑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手指甲脱落就用迷彩背心简易包扎继续扛。
武警晋江机动中队100余名官兵和数百名当地干部群众也加入到海堤抢修的行列。
一直在现场组织协调的晋江市水利局副局长胡建宁说,通往园区的道路上,数十辆满载沙土的大卡车排起了长龙;海堤上,挤满了搬运沙袋、打桩和筑堤的军民。
海堤在以惊人的速度一层层变高。15时50分钟许,台风在紧邻的围头港登陆,海堤一带风力和降雨骤然变大。
“冰冷的雨点拍打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大堤被踩出了一条泥河,几乎所有抢修人员膝盖以下的裤管都被泥浆包裹。”营长赖忠平说。
为了确保晚上天文大潮来临时海堤的安全,海防师参谋长黄华茂又急率100余名官兵赶来,接替早已疲惫不堪的参加抢修海堤的200余名官兵。
26日1时,黄华茂和他的官兵们仍然巡逻在风雨交加的大堤上……
镜头三:
500余名村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之后……
7月27日一大早,台风“格美”
刚刚离去,福建省莆田市南日镇党委书记戴超雄和镇长辛建生,专程赶到福建省军区某海防团。他们紧紧握住团长曾传伟的手,激动地说:“解放军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26日6时许,紧邻南日岛岩下村的海堤,在狂风、暴雨和海浪的冲刷下,出现一个80多米宽的决口。此外,海堤还有10余处出现松软、坍塌等险情。而4个小时后,天文大潮就要到来。
海水伴着泥沙向岩下村直冲而去,村里500余名村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戴超雄说:“大堤内侧是地势低洼的海产品养殖场,离海堤不远是新建的风力发电厂,如果不及时将决口堵住,村庄和发电厂将成为一片汪洋。”
接到救援电话后,岛上驻军————
福建省军区某海防团200余名官兵,火速赶到现场抢堵决口和加固堤坝。
村民陈国辉说:“看到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狂风暴雨之中,38岁的团长曾传伟带头跳上海堤,挥动铁锹,把沙石装填进麻袋,并指挥官兵用麻袋堵决口、加固出现险情的堤坝。两个小时后,官兵们肩扛手抬,用5000多个沙袋堆起了一道5米多高的新堤坝。
眼看着决口就要堵住了,险情却再一次出现,又有一处海堤被撕开一道30余米的口子。此时离大潮来临不到一个小时,现场的所有人都焦虑万分。
官兵们开始与时间和潮水赛跑。
副团长于国伟不顾脚部受伤,扛沙包冲在最前面;新兵许友文个子瘦小,手指被石子划破了,肩膀、脖子被麻袋磨破了,但他仍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沙袋在海堤上奔走。
镇长辛建生说:“那是一个让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场面。官兵们被雨水、汗水和海水弄得浑身湿透,沙土、泥浆裹满了裤腿,每个人都成了泥人、沙人。”
上午10时许,就在天文大潮来临前夕,曾传伟和他的战友们共搬运沙袋13000余个,筑起了一道7米高的新堤坝。
危险,在那一刻解除了。
■百姓心声
“他是好样的”
45岁的妇女胡荣青是福建诏安县太平镇大布村村民。7月15日晚,她和9岁的儿子在自家房屋的二楼上躲避洪水。没想到,这次洪水特别大,很短的时间内就漫到楼顶。
“以前,我和家人都是在自家的楼上躲过去。这次的洪水是我有生以来没有见到过的。当时漆黑一团,凭感觉,我知道大水在脚底下上升,心里慌极了,儿子也在不停地哭。我当时就觉得可能活不了了,就紧紧抱着儿子,希望能与他死在一块儿。”
“就在这时,邻居镇海来了,他是当兵的。他安慰我们说,对面的楼有三层,他一定能够把大家送到对面去。”
“但我家二楼的窗户离对面二楼的窗户有一米多宽,我们20多个老人、妇女和孩子,无论如何也过不去,更何况对面的楼房窗户还被钢筋封住了。”
“借着手机微弱的亮光,镇海把对面人家二楼窗户的钢筋撬开了。然后,他托着把我们一个个送过窗户。一米多宽的距离使他在托人的时候很不方便,好几次,他都掉进水里去了,幸好他会游泳。”
“我们刚刚脱离险地,部队官兵就驾驶着冲锋舟来了。镇海又跟着大部队救人去了。听说,后来他又救了好多人。”
“镇海是我的好邻居,他是好样的,我想,如果没有部队的培养,他可能就没有那么镇静,那么会处事。”
胡荣青提到的“镇海”,就是南京军区某防空旅三级士官胡镇海,他当时正在家休假。当我们20日赶到大布村采访这位曾4次荣立三等功、获得过南京军区装备大比武第二名的士官时,他正在帮助乡亲们生产自救。
“他们永远与我们心连心!”
福建漳浦县官浔镇下炉村村民何新忠,今年38岁。台风“碧利斯”登陆时,下炉村的雨下得并不大,何新忠和其他一些村民麻痹大意了,认为不会发生大洪水。哪想到,上游平和县降暴雨,迅速形成洪水,很快就冲到了下炉村。
就在何新忠等人感到绝望时,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赶到了。何新忠讲述那惊险一幕的时候,几次哽咽得说不下去———
“大约在7月16日5点多钟,洪水开始进到我家里。那个时候,我和老婆还在整理东西,12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在睡觉。邻居的呼喊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感觉到不妙了。”
“还没等我们把一楼值钱的东西搬到二楼,洪水就漫过了我的腰。一个多小时后,我家一楼就被洪水淹没了,我估计洪水足有3米多深。”
“我们一家人站在二楼,非常害怕,当时又起了大风,还下着大雨。特别是儿子还发着高烧。我哭了。”
“但是,解放军救了我们。就在我和家人觉得快没命的时候,官兵们来了。他们把我们背上冲锋舟,送到镇上的中学。感谢解放军,他们永远与我们心连心!”
“解放军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
7月16日3时左右,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凤园村中排渠被洪水撕开一个60多米长的口子,汹涌的洪水顺流而下,很短时间内,渠道下游凤园、山美、茶铺、张坑、洪坑等村庄就大面积淹水,2万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危在旦夕!
十万火急的汛情牵动着正在附近抢险救灾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心。空军某部和武警漳州市支队迅速组织200多人的抢险队伍赶往现场。他们冒着倾盆大雨,装填沙土,加固坝堤。
17日晚8时30分左右,决口被堵住。
曾在现场目睹这一幕的村民陈泗海说:“那场面太感人,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很多官兵负了伤,但他们还在扛沙包、打木桩,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我看到,有一位战士扛的沙包,可能比他的体重还要重;有一些官兵用身体阻挡洪水;好多名战士累得出现眩晕……”
漳浦县石榴镇芳林村灾民、73岁的林秀玉说:“解放军做的好事,就像山上的树、田里的秧,数也数不清。”
■讲述
从当战士时第一次参加抗台风行动开始,38岁的解放军某海防团参谋长陈兵中校几乎每年都要出现在福建沿海抗台风第一线,最多的一年曾达到5次。
2006年7月,当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带来的暴雨侵袭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时,陈兵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参加抢险救灾的子弟兵队伍当中。
7月20日,这位有着20年军旅生涯的安徽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几次抗台风经历————
第一次抗台风经历是在1988年夏。那时我20岁,在驻防于福建省晋江市的一个摩步营当战士。一天夜里,刚刚进入梦乡的我被紧急集合哨叫醒,连长说要执行重大任务。
当我和100名战友冒着倾盆大雨急行军至晋江市金井镇时,才知道盐厂大堤决口。我们的任务是堵决口。经过一天一夜苦战,决口堵住了,但我和战友们却累得差点晕过去。
从那以后,抗台风似乎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或许,我这个“兵”就是为抗台风而生的。
2003年6月,在台风到来前夕,一场暴雨使晋江石狮一个镇的海边围堤决口。汹涌的海水直冲镇中心。镇里人口密集,企业众多,如不及时堵住决口,将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我当时是摩步营营长。接到求救电话后,在短短10分钟内,一支由150名官兵组成的抢险突击队就组织起来了。 又是一个通宵,我们顶着倾盆大雨,全力以赴地装填沙土,植桩固定,加固堤坝。许多战士的肩膀磨破了,双手开裂了,脚板起血泡了,仍然坚持战斗。尽管台风快来了,我们没有一人提前撤离。
决口堵住的30分钟后,12级台风来了。直到今天,我想起当时的情景有时会感到后怕:如果再晚一点,也许就没有我这个“兵”了。
今年7月14日,热带风暴“碧利斯”在福建登陆。16日1时许,漳浦县南浦乡发生山洪,中西林场内过溪村6间房屋被泥石流冲倒,10多名群众被埋。接到救援电话后,我们立即赶往现场。
内过溪村是漳浦县最边远的村庄,一大半路程车辆无法行驶。我们顶着狂风,冒着暴雨,行走在没膝的泥浆中。我当时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正在做牵引治疗,腰部异常疼痛的我后来是拄着竹杖走完3个多小时的步行路程的。
太危险了。左边是山,右边是深沟悬崖,由于山体滑坡,路也变成了仅容一人通行的泥泞小路。
16日8时30分左右,我们赶到山体滑坡现场,立即开始挖掘救人。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内过溪村四面环山,整个村庄被滑下来的山体隔成了两半。被压的房屋紧贴着山体,随时还有再次发生山体滑坡的可能。
凭着多年抗台风的经验,我很快制订出抢险方案:挖掘计划要周密,尤其要选择好再次发生山体滑坡时的撤退路线,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把救援人员分好组,一组人不能太多,10人左右最好,各个小组轮换挖,防止某个时间段救援人员太多而造成意外伤亡;安排好警戒人员,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险情,当出现危险苗头时,要吹紧急哨,提醒救援人员及时撤退。
在救人过程中,出现了3次山体滑坡。由于我们的计划周到细致,抢险队员都成功避开险情。尽管没有被山体滑坡所伤,但由于救灾现场有许多铁钉和竹签被泥沙掩盖,我们许多抢险队员的脚都被扎破了。
我们救出了一个人,其他人由于被泥石流掩埋得太深,没能救出来。
18年的抗台风经历,尽管吃了一些苦,受了一些累,但我最感自豪的是救了一些人,帮群众挽回了一些损失。每当看到受灾的群众在自己的帮助下渡过难关时,我都感到很幸福。
来源:经济日报 2006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