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三峡蓄水到156米是一个里程碑


2006-08-30

 

 

    目前,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蓄水156米水位正在进行验收,验收通过后,三峡工程将进入初期运行期开始真正发挥效益。从当初参与三峡枢纽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并担任论证领导组副组长和技术总负责人,到现在担任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年近八十的潘家铮可谓三峡工程研究、论证、设计及建设的重要见证人。8月30日,本报记者就三峡工程有关问题对两院院士潘家铮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必威体育登陆 》的专访。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在这次验收通过后,三峡水库蓄水将提升到156米水位,为什么提升到这个水位显得意义重大,这将使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达到一个什么水平?

    潘家铮:三峡工程的三大效益是防洪、发电、通航,其中防洪效益是最重要的,其他效益可以替代,防洪效益是很难替代的。
    三峡工程建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很大的库容,实际还不能发挥很大的防洪效益。比如说现在是围堰发电期,水位是135米,最多能提到139米,就这么一点很小的库容,不能真正发挥有效的防洪作用。今年汛后水位达到156米后,就可以对下游发挥显著的防洪效益,这是一个里程碑。
    根据设计单位和有关部门的验收分析,有了这么一个防洪效益以后,荆江地区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用不着分洪,可以确保安全行洪。即使遇到更大的洪水,配合分洪区运行,也可以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对于更下游的城陵矶这一带,在合适的条件下,也可以起到防洪作用,减轻灾害。

    记者:三峡工程发挥效益分为围堰发电期、初期运行期和后期运行期,而这三个时期分别是以蓄水到135米、156米、175米水位为标志的,那么,这三个水位是如何确定的?
    潘家铮:
三峡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一次建成,分期蓄水”,分期蓄水主要考虑两大因素:为了减少移民压力和验证泥沙淤积问题。
    135米蓄水位主要是取决于碾压混凝土围堰的高度,因为进入到三期工程,围堰高度太低不行,太高也不行,围堰的高程就选定在140米,利用围堰可以临时性地防洪、发电和通航,而施工期的蓄水位不能超过围堰高度,因此135米就根据围堰高程定下来了。
    156米蓄水位是在论证阶段确定的,因为重庆下面有个铜罗峡,它是重庆的“喉咙口”,如果蓄水位超过铜罗峡,回水就会接近重庆市,泥沙一旦有问题就会直接淤在重庆港区,如果水位在铜罗峡下面,即使有泥沙淤积,也不会对重庆港区产生影响。156米水位的回水没有超过铜罗峡,为了安全考虑,因此就选择了这个水位。
    175米蓄水位当然就是根据大坝高程确定的。

    记者:从156米水位提升到正常蓄水位175米,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潘家铮:
过渡到175米水位的时间原来初步设计中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说暂定6年,根据这么多年建设和科研情况来看,刚才说的两大因素都有很大变动。移民进度抓的很紧,113万移民绝大部分都已经迁走,剩下的不是很多,移民已经不成为一个制约因素,用不了6年把剩下的移民迁走。而关于泥沙问题,首先来沙量大大减少,加上对泥沙淤积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现在已经发现,即使有一点我们不希望有的淤积,利用水库的调度也有办法将泥沙冲走。所以在这个形势下,很多专家和单位都在研究怎么样缩短从156米升到175米的时间。我估计,恐怕不长的时间就可以升到175米,使三峡工程达到最后的规模,发挥最大的效益。

    记者:蓄水到156米水位后,三峡工程进入了初期运行期。水库开始有了调节库容,水库内水深增加、水面加宽、水流速度减缓,将影响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在这种情况下,三峡水库的水质会不会受到影响而变差?
    潘家铮:
总的说,三峡库区的水质没有变坏,当然局部地段特别是一些城镇的水质有点变化。由于水库蓄水,水深增加,流速变缓,污染问题确实存在,这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和关心,国家对此已经采取了非常有效的强制性的措施,这主要是源头防污。
    污染是有来源的,来源主要是城镇里的工矿企业的生产污水和生活废水。过去我们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把生产、生活污水、垃圾、废弃物统统排到江河里去,把长江当作天然的排污的“下水道”。不论修不修三峡工程,这个问题都要解决,不能总这么不文明地搞下去。三峡的修建可以说促进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制定了很严格的计划,对所有沿江城镇的工矿企业的生产污水、生活废水都要处理,达标排放。
    过去还有一个坏的习惯,有的地方尽管建了污水处理厂但不运行,因为运行是要花成本、花钱的,那些企业、地方政府为了省点钱,有了污水处理厂也不用,上面有人来检查了才开一开。这种坏的做法,可以说是对国家生态、环境犯罪的做法。这次国家动了真,如果再查明有这种情况,就要处分。
    另外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不要把三峡水库的水当作一库死水。长江每年通过三峡的流量是4500亿立方米,这4500亿立方米水不论修不修三峡工程都要排下去,三峡工程仅仅起到调节作用,在汛期把洪水适当调蓄一下,在枯水期把流量适当增加一点。水库每年大涨大落、大排大放,到了洪水期,水库水位要降低,大量的洪水、泥沙、污染物通过枢纽统统排到下游去,到了汛后水质变清再重新蓄水,所以水库的水每年大量排放、替换,绝对不是一库污水,根本没有这样的概念。
    当然,我们承认由于三峡的修建,水深了一点、宽了一点,流速慢了一点,但每年大量的循环、新陈代谢,加上严格的对污水的治理、对排放的控制,我相信三峡水库的水不会有什么恶化,这个可以放心。

    记者:长江上游来水会带来泥沙,而三峡工程蓄水后,这些泥沙就会沉积在库区。我的第五个问题是,从135米水位蓄到156米水位,水库里的泥沙淤积会不会更加严重而影响水库安全?
    潘家铮:
我们对泥沙问题作了长时间的非常详细的科学研究,包括模拟实验、数学计算、现场具体调查测量,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工作,对泥沙运动规律等都比较清楚。2003年围堰挡水以后,我们对泥沙淤积情况作了详细的测量和调查,结果和原来实验中的预测情况相比要好得多。
    这里有一个情况必须说清楚,过去有人认为,长江中的泥沙会越来越多,甚至长江将要变成第二条黄河,但从这几年实践中的情况来看完全相反,进入长江中的泥沙大量减少。大量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上游支流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泥沙都留在上游支流,没有进入长江。另外,长江上游是国家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搞了很多水土保持工程,泥沙下来的量也很少。所以三峡库区的泥沙来量比原来规划时期考虑的有很大量的减少。
    水库水位抬到156米以后,回水末端要向上游延伸,可能延伸到铜罗峡以下,淤积的部位也会往上游延伸一点。但来沙量只有那么多,不会增加淤积量。即使泥沙进入库区,也可以尽可能多地将泥沙排出去。而这与水库调度方式有很大关系。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方式运行,采用这样的方式可大大减少水库泥沙淤积量。汛期是泥沙沉积期,汛末水位下降是走沙期,在汛末就可以将泥沙排出去。采取这样的办法水库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可以延得很长。原来预计三峡水库要八九十年才达到冲淤平衡,如果采取合适的调度方式,加上上游泥沙来量大大减少,水库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可能要一百几十年。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水库的寿命是很长的,并不存在水库淤满的问题,只存在冲淤平衡的问题。三峡到了冲淤平衡后,仍可保持80%-90%的有效库容,因为淤积的都是死库容,淤在水库的底部,三峡水库仍然可以发挥防洪、发电、通航效益。我们采取办法就是把冲淤平衡时间延得更长一些。

    记者:三峡工程本身质量如何?在正式运用前遇到洪水能否保证自身的安全?
    潘家铮:
三峡大坝质量我已经讲过很多次,质量非常很好,绝对没有什么问题,没有什么毛病可以挑。现在虽然还在施工期,但是大坝已经到顶了,所有有关的金属结构基本上已经到位,还有少量尾工今年年底前可以全部结束。水工建筑也好,金属结构也好,都已经作好准备迎接明年汛期的洪水。另外三峡工程在管理上也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调洪泄洪办法,这套办法已经上报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审批。所以我想明年汛前三峡工程防洪可以走上正轨。

    记者:三峡工程从开始论证到现在即将完工,应该说您是全程参与,看着它一天天“长大”,最后能请您谈谈感受吗?
    潘家铮:
我也不能说是全程参与,我参加到三峡工程里面好象是85年,也只有20多年时间,别的同志都是一辈子在为三峡工程努力,我已经算是个晚辈了。
    三峡工程确实是跨世纪的非常艰巨的工程,也是这么一步一个脚印过来的,遇到过种种困难,一个一个都被克服,战胜这些困难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现在可以说是近乎完美,还没有出什么大问题。我心里确实感到高兴,感到中国人民确实是有志气、有力量、有智慧,能够完成这个历史的任务。
    另外,总是有些人对三峡工程有些特殊的反感,我感到不太理解。三峡工程从中央领导到全国人民都很关心,全国人民为三峡工程所取得的效益、成就都感到欢欣鼓舞。但个别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状态对三峡工程特别反感,而且制造种种舆论诋毁三峡。前些日子江西发生地震说是三峡工程引起的,最近重庆、四川大旱也说是由于三峡大坝挡住了大气环流通路造成的,对这些人我除了佩服他们的无知以外也没什么话好讲。我也希望媒体的记者同志们能够客观一些,多做些调查了解,不要听见风就是雨。
    每个工程总会有缺点、有不足的地方,可以批评,可以曝光,但是不要对人民进行误导。

 

《必威体育登陆 》记者  王 凯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8月30日

        
作者: 王凯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betway苹果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