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抗大纪念馆

参观凤凰岭党中央驻地

重温入党誓词

接受延安精神教育

与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座谈

考察延安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11月6日至11日,根据水利部党校教学计划,2010年秋季处级干部进修班29名学员赴延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与水利改革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全体学员精神饱满,红歌激荡,认真听讲,收获颇多:
1、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延安革命历史。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分为三个时间段,一是落脚陕北(1935年10月到达吴旗镇—1937年1月进驻延安),二是延安岁月(1937年1月进驻—1947年3月撤离延安),三是转战陕北(1947年3月撤离延安—1948年3月渡过黄河、前往华北)。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创造的主要辉煌业绩有:一是推动中国革命实现了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由民族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两次历史性的转变,加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的进程。二是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飞跃。三是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四是成功实施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建成了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五是全面进行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积累了执政为民的基本经验。六是经过丰富的实践活动,精心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2、更加深刻地领会了延安精神实质。延安精神是指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以后迁入延安的13年时间里,通过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反摩擦斗争、大生产运动和自身整风运动等,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集中体现,其核心和灵魂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反映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精神风貌、工作作风、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它是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等的原生形式和具体体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和党性修养的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和党性修养的根本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和党性修养的首要标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和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延安精神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3、更加深刻地领略了伟人风采魅力。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瞻仰五大书记雕塑,察看他们留下的毛毯、衣物和书籍等珍贵文物,仔细聆听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老一辈革命家当年在延安的真实画面浮现在学员们的眼前,他们活生生的面孔呼之欲出。英国记者斯特朗在延安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后深有感触地说:“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有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就是在这小油灯下,毛泽东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卷卷雄文,毛泽东思想日渐成熟,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航程。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进行了领导陕甘宁边区的探索,并由此开进西柏坡、北平,夺取了解放全中国的决定性胜利。美国记者斯诺说这种精神是“人类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4、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水利事业大有可为。延安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干旱缺水、汛期暴雨成灾、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十分突出,水利发展关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败。经过几十年长期不懈的努力,特别是1998年之后“全面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执行,国家加大水利投入,延安以及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一大批关乎民生的水利设施,如重点水源工程、农村水利建设、水保生态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陆续建成并发挥效用。我们在延安参观水保工程和供水工程,走进农户家中询问吃水和农业生产情况,沿途看到了黄土高原上片片果园和茂密的草木,深切感受到城乡居民因水利建设得到了实惠,地方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水利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水利事业在西北地区大有可为,并定将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