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静 刘岩岩
近日,第五届中国水生态大会在贵阳召开, 作为独家战略合作伙伴的重庆丹海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吸引了来自行业与社会的众多关注。她是一家本部设于重庆两江新区的上市公司,奉行“自然生态、健康尚善”的价值理念,奉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在多年的生态治理实践中,坚持追求行业技术创新、持续经验积累,已发展成为生态调查与研究、生态修复与治理的“蓝色工程师”。其与贵州水投水务集团联合打造的石朱桥水土保持工程,开创了中国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新篇章,率先在国内实现了生态修复的五个首创。丹海生态的技术亮点和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势都有哪些?石朱桥工程中的亮点与特色何在?
对此,记者专门采访了重庆丹海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生态学家李可为,以及由贵州水投水务集团与重庆丹海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与贵州西南生态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赟先生。
问:丹海生态的技术亮点和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势都有哪些?
答:丹海的核心技术主要有三项。首先是丹海自主研发的"花仙子"柔性生态边坡维护系统。该系统为开挖、回填形成的边坡再造“皮肤”, 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并促成绿色植被的健康快速生成,用这种“让边坡回归自然”的生态工法促进边坡的工程稳定。系统使用性能优良的生态袋:透水不透土、耐酸碱、耐切割、无毒、抗UV、对植物友善适宜绿化,配合连接扣、粘剂、锚杆等配件形成柔韧的护坡结构,吸能缓冲外来冲击力,促进边坡抗震性能。
第二是“地球创可贴”生态创面修复系统,这是在"花仙子"柔性生态边坡维护系统基础上,应用植物学、微生物学、化学、土壤学、水力学、工程力学等学科的前沿成果,整合的生态修复系统,解决环境创面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问题。该系统包括柔性支护系统、土壤改良添加剂、功能型植物配置三大部分。柔性支护系统采用柔性工程材料实现创面的缝合,柔性工程材料包括传统的PP生态袋、格宾网、雷诺护垫等,还包括可降解的生态工程材料,如聚乳酸纤维生态袋。 土壤改良添加剂可改良土壤环境、促进植物生长而又无污染的各类添加剂,加速生态修复进程。添加剂包括微生物制剂、土壤改良剂、肥料、保水剂等。最后综合分析当地的土壤、气候、植被、地质、水文、海拔经纬度等情况,研究在地植物,选定最适合的植被体系,合理配置功能型植被。
第三是水体消落带治理系统,这是针对消落带处理的一套生态工法与材料设施系统,自然状态下由洪水期、枯水期等形成的“自然消落带”无须人为去干预,这里针对的是水库、堤坝等改变了的非自然的水体消落带,它们在变化尺度、淹没周期等各方面都背离了自然状态,造成生态和工程方面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用“水体消落带治理系统”去维护坡体稳定、降减水土流失、构建耐淹植被体系等,提升水体景观、康复水体生态功能如水体自洁能力等。
问: 何谓“蓝色工程师”,能做什么?目前已有哪些成功经验?
答:“蓝色工程师”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对公司在环境治理方面全力追求生态目标的一个自我督促。环境治理是否生态有一个有效的检验,那就是治理后,区域内水体能否达到健康标准,最健康的水体是无色而哺育万物的,在文艺的笔下则常称为绿水、蓝水,但“绿水”在环境专业中意味着不洁净,所以我们追求成为“蓝色工程师”,我们期望在每一次工程实践中,切实追求生态健康的治理目标。
我们坚持我们的生态追求,对地表创面、水系水岸、水库、内陆岛等进行拟自然生态的修复与治理,实现集治土、理水、生木等生态工法于一体的零维护生态系统,为客户提供包括规划、设计、建设、维护及生态产品研发定制的一站式服务。
在治土、理水、生木等各方面,我们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尝试了土壤改良,尝试了工程施工过程中土料调配与平衡;我们也在河流、库区治理和“海绵城市”的相关项目中进行水体调控,研究初期雨水净化等;我们也参与过耐淹植物培育,并在南北大跨度区域的工程实践中扩展和深化了对植被的认识。
去年,我公司参与贵州首座生态水库燕尾水库建设项目,就是按照规划方案、施工建设、生态修复制定指标体系,围绕水库兴建、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思路建设运营,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和人文环境特点进行生态系统建设,在生态水库建设中积极实施了扰动与修复同步化,水保生态化、生态景观化。
在重庆广阳岛的江岸治理项目中,我们运用生态袋技术还原边坡种植环境,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分区防治,改善周围环境,模拟自然生长环境。
在鸡鸠水库水土保持工程中,我们承建大坝坝后护坡及弃碴场网格护坡水土保持工程时,采用了宾格网+“花仙子”技术进行护坡,效果显著。
问、石朱桥工程中体现了丹海生态的哪些亮点与特色?
答:我公司开展的生态植被混凝土护坡技术是利用植被涵水固土的原理,稳定岩石边坡的同时美化生态环境的一种新技术,是涉及岩土工程、恢复生态学、植物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技术。
在石朱桥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中,公司强化源头治理,构建水环境立体生态系统,精准调查、科学设计、一水一策、组合技术、循序渐进、综合治理。实现生态建设的五个首创:首创堆石坝坝体生态绿化、首创水利工程硬质高陡边坡生态绿化;首创“生态料场”+“制土工厂”模式;首创水库坝后消落带生态处理;首创水保景观化、景观本土化。通过适当人为干预,实现水环境的自然生态修复,再造自然河流与湖泊。
问: 公司今后将如何紧跟水利行业发展寻找结合点和发力点?
答:发展生态水利,实现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的必要基础和重要标志。为此,公司在以后的发展中,利用自身的综合优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一是生态建设修复为主,防治并重。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规范各类涉水工程建设活动,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重点调整生态脆弱地区和水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在实施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和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时,恢复其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二是工程建设统筹兼顾,以点带面。
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科学谋划水生文明建设布局,积极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探索符合当地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辐射带动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
三是理念导向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根据各地水资源禀赋、水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保障水资源持续利用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模式。
四是产业布局上下延伸,综合发展。
按照建好一座水库、留下一片风景、树立一座丰碑的建设理念,积极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从规划、设计、实施到运行的全过程,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与理念,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承担公司的社会责任。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7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