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经济日报》在“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刊中,以6、7版通版形式推出水利专题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水利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刊既有文字报道,又有图片图表,图文并茂,形式丰富。现将特刊展示如下:
治水兴水 利国惠民
记者 李 力 张 雪
核心提示:最近10年,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最快的10年,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总投资1.32万亿元,其中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达6205亿元,分别是1949年至2001年水利建设投资总量的3.2倍和2.2倍。一座座岿然屹立的水库大坝,一个个跨越南北东西的水源工程,一条条深入田间地头的灌溉渠道,是对这10年我国水利建设成就的最好见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立足基本国情水情,科学谋划水利改革发展,使全社会形成了治水兴水的新高潮。
最近10年,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最快的10年,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总投资1.32万亿元,其中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达6205亿元,分别是1949年至2001年水利建设投资总量的3.2倍和2.2倍。一座座岿然屹立的水库大坝,一个个跨越南北东西的水源工程,一条条深入田间地头的灌溉渠道,一张张欣然满足的普通笑脸,是对这10年我国水利建设成就的最好见证。
最近10年,我国的治水理念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完善,推动了防洪工作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水资源管理工作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生态治理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水利建设工作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
盛世兴水,最近10年,水利事业的大发展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民生是载体
2011年,对大石山区深处的广西南丹县里湖乡董甲村村民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干净的自来水“哗哗”流进家,全村人再也不用找水、挑水,祖祖辈辈为水而愁、因水而穷的历史就此结束。这只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被称为饮水“民心工程”的一个缩影。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水利部党组与时俱进地提出民生水利发展理念,加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着力构建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
在“民生优先”理念的指导下,中央水利建设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涉及民生水利的建设投资比重占到62.4%。真金白银的投入,让一项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民生水利问题得到有力解决。
10年来,我国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群众尽早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共建成各类供水工程近百万处,3.26亿农村居民告别了饮水不安全的历史,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兑现了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
10年来,我国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累计完成289座大型、2136座中型、1.2万多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大大消除了水库安全隐患,有效保障了水库下游3.66亿人、上千座县级以上城市、4亿亩农田以及大量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
10年来,我国全面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共完成2000多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在2058个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实施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初步建成了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10年来,我国大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7.16万平方公里,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治理中直接受益,稳定解决了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农民尝到了“环境改善、产量提高、收入增加”的甜头。
10年来,我国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3500多万千瓦,4.5万余座小水电站累计发电1.39万千瓦时,点亮了乡村夜晚。
水利是生动的民生。10年来,民生水利的理念深入全行业,一幅幅兴水惠民的画卷徐徐展开。
水利促发展
王付营治理片是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的“小农水”重点工程。“以前这里沟渠长年失修,淤积严重,涝不能排,旱不能灌”。颍泉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说,经过治理后,这里新增灌溉面积6300亩,改善灌溉面积3700亩,改善排涝面积10000亩,“修好了水利,粮食丰收有保障,邻近的种植大户还抢着到王付营村发展蔬菜种植,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0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普及节水灌溉,开展了426处大型灌区、376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全面完成了中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139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启动实施了全国251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由2002年的2.79亿亩增加到4.3亿亩,为实现全国粮食产量“八连增”立下“汗马功劳”。
水利不单是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这10年,党和国家把水利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全面提升了水利的支撑保障能力。
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10年来,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和“两湖”治理加快实施,三峡水库建成运行,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等控制性枢纽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通过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新增水库库容1979亿立方米;新增堤防2.37万公里,堤防总长度达到29.4万公里,保护耕地7亿多亩,保护人口5.98亿人,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
着力构建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针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的问题,10年来,我国兴建了一批蓄、引、提水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实施了引黄济津、珠江压咸补淡、引江济太等水资源调配工程。10年全国新增供水能力600多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立方米。
一座座水利工程的兴建,确保了一方安澜,也让江河成网,水系贯通,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改革添动力
10年来,我国水利行业实现了大发展。然而,也面临着一些较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最根本的要靠体制改革、靠制度创新。体制新则全局新,机制活则全盘活。10年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不断向着纵深推进。
为破解水资源瓶颈,我国全面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国务院出台意见,将这一制度提升到国家层面,明确了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目前,25条跨省江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水量分配技术方案基本完成。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统一管理得到加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加快推进,全国组建水务局或由水利局承担水务管理职能的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由1239个增加到1850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比例由52%上升到76%。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大中型水管单位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落实“两费”150亿元,落实率达84%;实行管养分离的水管单位达63%,安置分流人员8.2万人。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对7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
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各地通过政府注入资本金、土地储备、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组建了省级水利投融资公司24个、市县级水利投融资公司154个,初步形成了公共财政投入为主、金融支持和社会参与为补充的水利投入机制。
全国有22个省(区、市)出台了水价管理办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成效,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逐步形成。
改革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10年来,我国加快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的新突破赢得了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山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杜昌文
山东作为我国北方缺水省份,人均水资源量322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破解“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在经历秋冬春三季连旱、保障全省粮食“十连增”和支撑经济总量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2011年全省实际用水总量较2010年减少2亿立方米,万元GDP取水量由上年的72立方米降到65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6提高到0.61,地下水平均埋深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24米。
严格用水总量控制,促进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10月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把全省和各市、县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在年际间可通过降水补充的范围内,并将新增取水项目水资源论证作为建设项目环评立项的必要条件。依据《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功能区划》和相关水量分配方案,统一核定全省及各市、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并将其作为区域取水限批的“三条红线”,以此形成“倒逼机制”,引导各级树立“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发展理念,自觉转变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严格新增取水许可,切实守住“三条红线”。将严格取水许可作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抓手,重点严把“三关”:严把水资源论证关。全省统一制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审查规则和程序,2011年以来省级审查的36个新增取水建设项目,否决3个,调整16个,有效遏制了不合理用水需求。严把取水许可关。规定新增取水许可审批的“六个必须”。严把验收发证关。所有新增取水建设项目在竣工投运前,都要对取水水源、取水设施、计量设施、节水设施、退水水质和去向等逐项验收,方予发证。2011年以来,全省依此新发、换发取水许可证6888个,注销1123个。
强化用水计划管理,着力提高用水效率。将严格计划管理作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相继制定颁布9大重点工业行业用水定额、主要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饮用水生产企业产水率等地方标准。按照各市、县可用水资源总量,扣除超采地下水量、超定额用水量和水质不达标水量,核定其年度区域用水计划控制指标,对工业、服务业取用水户逐月下达用水调度计划,对超定额用水的累进加收水资源费,同时强力推行节水灌溉,有效提高了用水效率。
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大力增强水资源配置效能。着眼于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依托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工程,加快水库除险加固、河道综合治理、水系连通等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库湖河渠连通、供排蓄泄兼筹”的现代水网体系,全省水资源配置效能不断提升,2011年底全省地表蓄水量比常年增加43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21亿立方米。
完善监测考核体系,着力提升监控管理水平。着眼于构建区域用水总量监测与用水户计量管理相结合的监控体系,制订区域用水总量监测办法,编制全省“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并按照“谁批复取水许可、谁负责计量监督”的原则,明确了省、市、县三级用水计量监督责任。加快监测站点建设,对重点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定期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作为衡量各市、县发展绩效的重要依据,纳入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有效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落实。
坚持严格执法监督,确保制度落实到位。建立了巡查、稽查和督查“三项制度”,对重点取用水户、重要水源地每月巡查,对新批取水项目逐一现场稽查,对非法取水重大案件实行重点督查、挂牌督办。2011年以来,全省查处水事违法案件5000余起,封闭自备井12500余眼,有效规范了全省水事秩序,为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可靠的执法保障。
盐碱滩上获丰收
记者 黄俊毅
平沙莽莽,直与天接。秋收时节,为采访干旱地区节水增粮,记者走在吉林西部盐碱滩深处。
“这盐碱滩只长碱草,不长庄稼。要是有水,就能开垦成良田。”吉林省通榆县副县长于海航说。
然而,不要说浇灌盐碱滩,就是现有耕地,用水都很困难。通榆县年均降水才3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870毫米。全县450万亩耕地,几乎全靠超采地下水来灌溉。“才几年工夫,地下水位就下降了4米。”双岗镇长青村村支书孔庆林对记者说。
“多亏政府给俺们送来膜下滴灌!你瞧,俺家玉米一粒是以前的两粒大,比别人家的强多了!”10月10日,向海乡大房村农民张殿春兴奋地说。张殿春全家4口人,种了12垧地。今年政府部门出资,在大房村选了40垧地,示范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张殿春的10垧地,很“荣幸”地入选。
张殿春确实该高兴。今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正好是玉米灌浆期,通榆县基本没有有效降雨。普通地块的玉米由于水分供应不上,果棒形成“秃尖”,而他家由于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玉米棒个个果粒饱满。“就这20多天,让俺家玉米增产起码四成。”张殿春说。
膜下滴灌节水增粮,有田间地头作证。10月9日,有关部门在向海乡大房村选择相邻的两块地,实测玉米产量,发现普通地块每垧产玉米1.45万斤,膜下滴灌地块则达2.30万斤,两者相差8500斤。按目前市场价每斤0.95元计,每垧地增收8000多元。张殿春种10垧玉米,今年净增收8万元,怎能不高兴呢?
据介绍,吉林省自2010年起,推广玉米膜下滴灌,通榆县作为3个试点县之一,今年是第三年。“实践证明,膜下滴灌确实好:一是增温,年增积温240度;二是延长生长期15天;三是保墒,土壤含水提高14%;四是产量翻倍,增收150%;五是覆膜阻断蒸发,节水70%,防止土壤盐渍化;六是对点施肥,节肥30%;七是膜下用药,避免挥发,省药环保;八是省工,免趟免铲,劳力强度减轻70%;九是提高米质一到两个等级。”
通榆县水利局局长王东秀告诉记者,2010年全县发展膜下滴灌1万亩,今年则推广到了31.3万亩。广大农民对膜下滴灌,由怀疑到接受,再到渴求,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成果丰硕喜人,却来之不易。于海航说,为推广膜下滴灌,通榆可谓“举全县之力,倾全县之能,集全县之智”。比如资金方面,由于经费很紧张,实行捆绑政策,将惠农政策、惠农资金和县级配套,集中整合用于膜下滴灌工程,从而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另外,向受益农户收取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实现国家资金与农民利益挂钩,共同承担责任,消除部分农户“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珍惜每米毛管、每分投入。每逢春播前,县里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到项目乡镇,讲解膜下滴灌的好处。今年宣讲了45场次,培训了5000人次。县里每两天编发一期工程建设简报,交流各乡镇好的经验作法。水利局每两天开一次例会,局长听各包片组长汇报,交流经验、解决问题,会后包片组各自奔赴施工现场。
于海航当乡长时,每逢天降雨星,都要跨上自行车,兴冲冲赶到田间地头,看能不能形成有效降雨。如今,有了膜下滴灌,千百年来为患人间的旱魃,正逐步被驱除。
管好“最后一公里”
记者 张 雪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但是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的维护和管理跟不上,会让水利设施的效益打折扣!”江苏省太仓市双凤水利站副站长杨永林说。“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指的就是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曾面临的尴尬。
杨永林说,过去管理农村涉水事务总是“力不从心”。“对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性质界定不清,职责不明,我们的一部分精力只能放在‘养活’自己的经营活动上,懂业务的大学生不愿意来,很多管理工作都是勉强维持。”如今,双凤水利站被明确为太仓市水利局派出机构,是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我们现在把全部精力放在辖区的涉水事务上,13名核定编制人员中11名有大学本科学历,管理更规范了,业务范围更广了,老百姓的满意率更高了。”杨永林把这称作管理服务的回归和强化。
为扭转农村水利工程“有人建、没人管”的局面,我国正加快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水利部门提出构建“三驾马车”:以乡镇或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为单元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在辖区内行使水行政职能;由受益农户自愿组成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负责受益区内水量分配、水费收取、水事纠纷调解等;再加上抗旱服务队、灌溉试验站等专业化队伍,共同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破解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管理难题。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基层水利站2.7万个,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7.8万多个,管理灌溉面积2.4亿多亩,建成各级抗旱服务队等专业化服务队伍1.4万支。
今年6月,《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界定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性质、职能和管理体制,对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给出了具体的政策。
“政策的有力支持,将推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用水更方便!”杨永林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