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2012北京水战略学术交流会召开

2012-04-09

  中国水利网站讯(记者 刘艳飞 车小磊)4月7日,以“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为主题的2012北京水战略学术交流会在京召开。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参加会议下午讨论,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索丽生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交流会主要围绕北京市水资源形势和问题、南水北调进京前后水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旨在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的理念,开拓创新,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2003年,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以及筹办奥运会的任务和转型发展的要求,北京市提出了“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以下简称“三要水”)的理念。经过不断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在持续13年干旱的情况下,北京以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和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交流会上,专家学者针对“三要水”以及当前北京市水资源形势发表了各自看法。

  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总结并提出北京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措施、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按照“三要水”的要求,提出了北京市进一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及具体目标,并从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和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寿全的报告主要针对北京市地下水形势、管理等问题。他指出,地下水占北京全市供水总量的70%左右,是北京供水安全的根本依靠,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中存在水量持续超采、水质污染加剧、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工程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理念。

  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金良浚提出,节水文化是北京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内在动力。他在深入分析节水文化在节水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基础上,提出加强公众节水道德导向、培养节水行为习惯、构建公众参与节水社会体系、培养节水文化人才四项措施,以用在加强节水文化建设,推动节水型社会形成。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水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新宜就需水管理和“三要水”的关系进行了深度解读。他指出,面对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局面,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以“三要水”促进需水管理,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要水”是需水管理重要的思想基础。向观念要水,强调每一个人必须树立强烈的节水意识,主导自己的用水行为,改变不合理的用水陋习;向机制要水,需要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和体制,规范大众的用水行为,有效抑制需水增长;向科技要水的重点,在于提供先进的节水技术、方法与手段,改变落后的用水方式与方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建华提出,关于北京市智慧水网建设的思考。他指出,“自然—社会”二元水网是人类实现兴水利和除水害的物理载体,与电网、交通网、互联网等并列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四大基础性网络。水网要实现其特定的目标和功能,除了完善的基础物理网络体系,还必须具备信息网络和管理决策网络支持。因此,完整的智慧水网是一个实体网、信息网和管理网“三网合一”的复合网络系统。北京智慧水网建设与《智慧北京行动纲要》契合,围绕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和水务现代化的实践需求,以城乡供水、防洪除涝减灾、水生态建设以及社会水事服务为主要目标,以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现代技术为支撑,提出北京市智慧水网建设的总体战略构架,布局未来10~20年北京智慧水网建设实施路线、主要任务、分区布局和重点措施,形成水流通达、配置合理调度有序、运行高效、管理规范、功能兼顾的北京智慧水网体系。

  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所长倪广恒教授的报告主要针对南水北调进京后水资源如何配置问题。他提出,建立精细需水、供水环路、地下水、多水源联合调度、分布式水文模型,对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饮水进京后,多水源联合电镀配置面临的关键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大帮助。

  下午,与会专家还进行了自由讨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王光谦,中国水利学会、北京市水务局相关部门、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等相关专家参加了本次交流会。会议由北京水利学会主办,北京水战略研究中心承办。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4月9日

刘艳飞 车小磊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betway苹果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