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谈起对“幸福河”的理解,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清波荡漾、鱼翔浅底、草绿花香的美丽画卷。河湖不仅是生命的源泉,还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水清岸绿、宜居宜赏”的诗意生活令人憧憬,实现这种美好,需要建设宜居水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舒适感、获得感、满足感,实现人水相近相亲、和谐共生。
长期以来,由于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在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水缺、水脏、水浑等问题不断累积、日益突出。河湖断流、水体黑臭、垃圾堆积……脏乱的水环境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小困扰。特别是伴随物质生活的富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优美水环境有了更高的期待。寻回记忆中的“美丽之河”,依水打造和谐幸福家园,满足百姓对高质量生活的期盼,成为人民群众共同的呼唤,成为衡量“幸福河”的重要指标。
打造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环境,首先得确保河流“有水”。人逐水而居,城因水而兴,水是一座城市活力与韵味的重要承载。然而多变的气候、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不协调的管理等因素导致很多河流干枯、断流,令人痛惜。面对断流带来的种种危机,我们痛定思痛,不断探索,综合施策,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形势、新要求下,我们需要再接再厉,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要求,坚持通盘考虑,加强“统一规划”和“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和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优化水资源配置调度;需要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继续推进实施一批标志性重大调水工程;需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促进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两手发力,破解用水困局,实现各方利益平衡,让百姓共享水资源带来的福利。
幸福的河清澈见底,流淌着淡淡的乡愁。河流之所以美丽,要义在于水清、景美。长期以来,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环保意识的匮乏等让河流污染严重、不堪重负,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实现人与河流的和谐共生。这就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有效依托河湖长制,压实河湖长责任,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推进河湖“清四乱”,管好“盛水的盆”,护好“盆里的水”;需要全力推进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依托互联网、智慧平台系统、移动终端设备等,提升河湖监管水平,推动河湖面貌持续好转;需要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监督涉水违法行为;还需要呼吁大家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不向河道倾倒垃圾杂物、排放废水污水,不在河边乱堆乱建,主动做“河湖守护者”。
一村一溪一水景,一城一河一风光。家居水环境承载着百姓的美好愿景,点亮城市乡村、点燃发展新机、成就高质量生活、成为百姓的幸福之源,是我们建设“幸福河”的初心初志。当漫步于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之间,幸福感油然而生之时,“幸福河”也就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