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攻关方向。”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马东亮提到的科技攻关,不仅是在淮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在南水北调工程、在智能泵站综合一体化平台、在两次参与援藏工作的征程上,处处闪耀着马东亮带领团队解决技术难题的智慧光芒。
对党尽责,为人民服务永不“退休”,是马东亮向党和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37年的水利征程中,他始终带领团队聚焦水利工程技术前沿,用合理优质的工程设计托举“大国重器”。
“打通淮河入海通道”
“打通淮河入海通道的设计工作,不仅锤炼了我,也成就了我。”马东亮说。1991年,淮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发生特大洪水,国务院在治淮治太会议上确定了治理淮河的19项骨干工程。
淮河入海水道是国家确定的19项治淮重点骨干工程之一,其中的淮安枢纽是工程中规模最大、技术要求最复杂的枢纽工程,其主要作用是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的交叉,满足入海水道泄洪及渠北运西地区排涝要求和连接淮扬公路交通,同时维持京杭大运河水路航运。在如此重要且艰巨的治淮工程中,马东亮在水利勘测设计方面崭露头角。
1999年,马东亮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挑起了淮安枢纽的勘测设计任务。在不到一年的工程设计周期里,马东亮带领项目组,下工地、查资料、找专家,攻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大胆提出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上槽下洞”斜立交地涵结构型式,成功解决了淮河泄洪河道(入海水道)与通航河道(京杭大运河)两个水系交叉通水的问题,为我国水工结构设计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0年至2003年,是马东亮的设计方案接受检验的关键阶段。为了实时掌握工程进度,他与建设管理单位、施工单位紧密配合,经过无数次试验和论证,成功解决了超大型基坑施工降水、混凝土温控防裂和粉细砂地基防渗等诸多复杂技术难题,实现了整个立交地涵10万立方米主体混凝土未出现一条裂缝的预期目标。
如今,一座功能独特、造型别致的淮河入海水道第二级枢纽在淮安巍然耸立。工程的建成与运行,改变了600余年来黄河数次南泛夺淮,淮河入海故道淤积,洪水不能直接入海的局面。在2003年和2007年淮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两次特大洪水中,淮河入海水道大大缓解了淮河干流和洪泽湖的防洪压力,发挥了重要的泄洪防洪作用。工程获得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称号,其设计也获得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热爱水利事业的马东亮有一段十分珍贵的记忆——驰援西藏建设小水电。忆起这段经历,他说:“年轻人就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就要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担当。”
1995年,淮河水利委员会承担援建西藏小水电任务,马东亮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参加援藏工作组,同年5月进入西藏进行现场查勘。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加上严重的高原反应,丝毫没有影响马东亮进行地质勘探测量的工作进度。在其他队员生病的情况下,他主动承担了20公里长输电线路的测量任务,为工作组按时完成任务争得时间,出色地完成了援藏任务。
“这是一种财富,激励着我要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最优质的工程设计。”1997年,马东亮再次主动申请进藏工作。
“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马东亮十分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参加工作的37年里,他主持或参加了50余项工程设计,先后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马东亮主持设计的南水北调东线蔺家坝泵站率先采用灯泡贯流水泵机组,填补了我国灯泡灌流水泵机组的空白,项目荣获全国水利水电工程优秀设计金奖。
在主持引江济淮工程设计中,马东亮勇挑重担,打造智能泵站综合一体化平台,构建了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调节、诊断、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管理系统,实现了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大量节约运行维护成本,取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近百项,有效提升了我国泵站设计和建造水平。
“科研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马东亮始终在他钟爱的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奋勇向前,已有的成绩也化作漫天繁星,激励着他向更高的科技山峰攀登,辉映着水利工程走向更优质、更智慧的未来。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2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