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晓莹 通讯员
侯光 段雯
在黄河干流三门峡谷处,有一坐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黄河水文“元老站”——三门峡水文站。2023年7月,水利部认定并发布全国第一批百年水文站名单,该站名列其中,成为黄河上首个被认定的百年水文站!
任凭时代风云变幻 百年一站守安澜
三门峡水文站的前身——陕县水文站,是黄河干流上设立最早的水文站之一,自设立至今,已在大河岸边见证了104年的历史风云、河涨河落。
“这是一次发掘保护水文文化、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契机。”黄委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薛晟告诉记者,“黄委水文局高度重视国家首批百年水文站推介宣传工作,黄委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成立推介宣传工作专班,带领机关、测站职工对三门峡水文站的历史资料、文化遗迹进行全面挖掘、梳理,抢救、保护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
三门峡水文站激荡百年的动人历史得以呈现愈加清晰——
1843年,黄河中游发生历史大洪水,当地流传“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的著名民谣。这个说法也解释了陕县水文站最初选址万锦滩的原因。
1919年4月,首任站长戈福海在河南省陕县城北门外的万锦滩观音堂,以破庙为站、以香案为桌,设立了陕县水文站,从此迈出黄河水文监测极艰难却极重要的第一步。
1933年,黄河中游干、支流发生特大洪水,中游暴雨区内洪水横流,黄河下游出现50多处决口。陕县水文站发生2.2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为该站设立以来的最大洪水。
1959年6月,受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影响,陕县水文站水文断面停测,下迁至下游22千米处,更名为三门峡水文站。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不断增长,我国现代水文事业也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现在黄河干、支流已设立几百上千个水文站点,形成了覆盖全河的水文监测基本网络,但时至今日,三门峡水文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依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门峡水文站承上启下,既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出库站,也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入库站,它所监测控制的水沙区域,恰好是关键一段。”薛晟介绍,“该站多年来提供的水情信息,一直为水旱灾害防御和三门峡、小浪底两个骨干水利枢纽调度提供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
崤函文化万方萃 汇流澄鉴续文辉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作为水文历史遗产,三门峡水文站不仅拥有上百年连续不断的水文监测史,也延续着崤函大地数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基因。
当我们站在三门峡水文站,西望可见上古传说中的“禹开三门”。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疏洪水,用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此举结束了百姓因为洪水泛滥而造成的家毁人亡、颠沛流离,三门峡也由此得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50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三门峡函谷关著书《道德经》,“水利”一词最早便出自于此。沿着测验河道西行,可见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下方滔滔河水中挺立的中流砥柱。唐太宗李世民在此提笔,写下“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几千年来,中流砥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象征。
“看,那边就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高坝大库,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文站站长张为民伸手向西一指,对记者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受到举国关注。其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临工地现场,指导工程建设。咱现在的站址,就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迁移过来的。”
段亚楠是站上的一位年轻职工,全程参与了百年水文站历史文化资料的搜集工作。这几个月,他和同事一直泡在博物馆、档案馆里。“这次历程意义非凡,让我们发现原来自己工作的水文站有这么悠长而光荣的历史,很自豪、很骄傲!”段亚楠向记者讲述,“治黄先辈在时局动荡年代,尚能心无旁骛地坚守治水信念,我们这些后辈,有义务把黄河精神、黄河水文精神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百年测站再出发 守望大河展风华
在三门峡水文站,水文监测技术的不断迭代,也缩影了黄河水文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光彩风华。
今年已94岁高龄的刘延杰,曾在1958年担任陕县水文站副站长,她告诉记者,虽然和现在相比,当时的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对水文事业的执着和奉献丝毫不减。“有一年桃汛,中游突然来了大洪水,站上一时间人手不够。当时我怀孕挺着大肚子,听说后就立刻赶到站上,和一位张姓女同事一起登上木船到河上测流。她测深,我记录,最后顺利完成了那次重要的测量工作。”
付国昌,1964年担任三门峡水文站站长,他回忆道:“最初我们测流用的是羊皮筏子,晚上点的是煤油灯,用算盘计算水文数据……记得有几次测完流,由于水大羊皮筏子靠不了岸,我和同事被顺水冲过三门岛后翻筏落水,最后大家硬是游上了岸……”
“百年来,我们的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羊皮筏子、算盘、煤油灯已作为文物被摆进了展览馆。现在,水文现代化不断发展,智慧水利赋能水文行业,水文测报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现任站长张为民介绍,“目前,雷达水位计、遥测雨量计、光电测沙仪等先进仪器都是我们的‘测验主力军’,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水文要素均已全面实现在线监测,水文资料也实现了在线整编。水文数据以电子信息的方式,实时接入整个黄河水文监测网络,为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和水利枢纽工程调度提供了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下一步,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将加强对水文历史遗产、水文文化和科技的传承,承担起保护宣传工作,展现好黄河上首个国家百年水文站的神采风华。”薛晟充满期待地说。
从战乱年代水文事业起步维艰的积贫积弱,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气概豪迈,再到今天“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富强繁荣……黄河岸边的百年一站栉风沐雨,与群山相依、同大河为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事业不断登高发展的峥嵘历程。下个一百年,三门峡水文站将再次整装出发,继续守望大河、筑基安澜。黄河奔流不息,水文续写辉煌!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3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