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马臻筑鉴湖
 
分享到:
2020-11-13
 

马臻塑像 资料图片

  □郭恒茂

  绍兴向以小桥流水、乌篷船的独特文化名片为人称道。然而,谈及绍兴城的历史,鉴湖和被称作“鉴湖之父”的马臻,却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马臻,字叔荐,东汉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曾游历都江堰,被李冰的巧妙设计和工程发挥的巨大效益折服,从而立下为官济世、治水救民的雄志。后来,在其父马稜任会稽太守主持修筑洄涌湖时,马臻曾参与工程施工,对会稽郡的地理形势和水工技术均有一定的掌握。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马臻就任会稽郡太守。他到任后,深入了解民情,查勘山势水源,进一步熟悉会稽郡山水形势。一番踏勘后,他发现南部会稽山和北部的大海曾连成一体,会稽郡原处在这茫茫泽国。后由于海水消落向北,加之南部会稽山上游三十六源之水携带的泥沙逐步淤淀,才形成这片被称为“海底捞上来的土地”。

  虽然“天时”造就了这片土地,但“地利”并不眷顾这里。

  大雨时节,南部山区三十六源之水呼啸而下。涨潮之时,北部钱塘江潮水也会形成倒灌之势。干旱季节,民众却又为缺少灌溉水源而愁苦不堪。自越人移居于此,兴修堤塘、蓄淡避咸的工程措施便开始在这里“落地生根”,以应对不利时局。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修筑吴塘,以及同一时期的苦竹塘、秦望塘、唐城塘、兰亭塘等,虽都有调蓄水源、蓄淡避咸的功能,但在马臻看来,如此零星分布的塘坝工程,只能是小打小闹。要从根本上解决会稽郡水患问题,就必须化零为整,以会稽城为中心,以原本零星的塘坝为基础,筑长堤蓄大水,集上游三十六源之水形成人工大湖。

  也许,在马臻之前的历任太守也曾注意到这个情况,但基于筑堤战线长,淹没面积大,迁移人口多,且又涉及诸多世家大族,阻力可想而知,于是大多想想便作罢。

  马臻不同,他决定以会稽郡千秋万代的大业为重,摒弃个人得失,于永和五年(140年)发动民众,开始修筑鉴湖。

  刚开始工程进展并不顺利,会稽郡原为退海之地,地表以下是深达数米的淤泥堆积,地基柔软,新修筑的湖堤常常数日后便沉陷坍塌。为此,马臻四处走访,寻求解决之道。最后,采用松木桩强基固本,以泥土、柴竹填塞的办法,加强了湖堤基础的整体性和柔韧性,保证了湖堤的坚固稳定。

  为最大程度发挥鉴湖的效益,马臻还在鉴湖湖堤上设置了斗门、闸、堰、阴沟(涵管)、水牌(水位尺),从而形成了科学的灌排体系。斗门主要设置于鉴湖和潮汐河流直接沟通处,既可排洪也可挡咸。闸、堰设置于鉴湖和主要内河沟通处,既可排洪也可灌溉。阴沟则属于沟通湖内、湖外内河的小型输水涵管。根据水情变化,这些工程设施适时启闭,以调节、调度水流。

  据今人考证,马臻所筑鉴湖堤坝东起曹娥江,西至浦阳江,全长127里,水域面积号称八百里。鉴湖以其堤坝之长、蓄水面积之大、蓄泄设施之完备,为人叹服。

  然而,由于工程浩大,施工中出现了人财物不足的局面。为加紧施工,马臻不顾杀身之祸,动用了当年的赋税和皇粮。这一举动虽为工程的继续开展提供了保障,但也留下了隐患。

  再者,随着鉴湖水位的抬升,世家大族的土地、坟冢、房屋陆续被淹没,惹恼了世家大族。他们向朝廷编织马臻无视朝廷、耗用国库、毁坏良田、淹没庐冢、溺死百姓的罪名。为了壮大声势,他们还把族谱上一千多个逝者的名字写在状纸上,借以制造民怨沸腾的假象。

  状纸到了洛阳,朝廷不问青红皂白,很快下达了撤职查办马臻的诏令,且不容马臻申辩,将其处以剥皮楦草的极刑。会稽郡百姓为马臻之死鸣不平,偷偷将其尸首带回鉴湖之畔安葬。

  继任会稽太守梁旻到任后,发现马臻所筑鉴湖属惠民之政,所谓民怨沸腾的千余人签名状纸纯属诬陷,遂如实上奏朝廷,马臻最终得以平反昭雪。为完成马臻宏愿,梁旻和继任的李就、殷丹、刘宠等太守,历时十年接续施工,终于完成鉴湖工程。

  由于会稽山、鉴湖、田地、钱塘江呈现台阶式分布,所谓“湖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农田需要灌溉时,开启闸门,以湖水灌田。山洪到来时,把洪水蓄鉴湖中。鉴湖蓄不下时,再打开泄水斗门,将洪水泄入钱塘江。

  经此一番治理,曹娥江以西九千顷土地得到开发,千里平畴、稻香阵阵。不仅如此,鉴湖也呈现一派鱼肥藕白的繁荣景象。正如宋人王十朋所说,“越之有鉴湖,犹人之有肠胃”。

  东晋以后,到了南朝时期,以鉴湖为中心的会稽一带逐步成为南方经济的重心,时有“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说法。到了唐代,原鉴湖工程的玉山斗门由二孔斗门扩建为八孔闸门,进一步增强了蓄泄能力,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更快提高。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还组织了对鉴湖的疏浚,并制定了鉴湖水利的管理办法。

  北宋时,随着大量北人南迁,鉴湖周边人口逐步增多,土地承载力凸显不足,鉴湖水域中淤肥的浅滩陆地成为人们开垦的目标,尤其是世家大族的侵湖掠夺更是加快了与水争地的步伐。虽然部分官员和文人力主复湖,并引起了强烈的废复湖之争,但终究没能阻止废湖之势。

  南宋初年,政府迁都杭州,大批政府官员、世家大族集中南移,使粮食供应更为紧迫,进一步加剧了鉴湖围垦之风。虽然短期内垦出了湖田两千多顷,扩大了耕地面积。但长期来看,与水争地,破坏了原有的人水和谐关系,呈现出地多水少的格局,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围垦鉴湖最终导致其走向湮废,不给洪水留出路的做法,也为以后的水旱灾害频发埋下了隐患。

  鉴湖虽被围垦,进而走向淤废,但历史并没有因此忘记马臻。

  唐元和九年(814年),政府重修马臻墓,又建马太守庙。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宋仁宗赐封马臻“利济王”。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绍兴知府俞卿又为马臻立“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郡太守马公之墓”的横置墓碑。时至今日,地方民众仍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举行庙会,以表达对这位治水先贤的感恩与怀念。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11月12日

郭恒茂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秦始皇与黄河文化
2020-2021调度年山东省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全面启动
山东黄河进入凌汛期 防凌准备工作全部完成
黄河湿地引来远方来客
构筑生态城市“五水统筹”大格局 助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betway苹果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