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都潇潇
汇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引领价值标杆的黄河风尚。
1月11日,阵阵掌声响彻黄委防汛大楼国际厅, 5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代表,身披绶带喜气洋洋上台领奖。
这是2018年全河工作会特设的一个奖项,用于表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
黄委机关连续4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河南局机关、淄博河务局、焦作河务局再次通过全国文明单位复验,宁蒙水文水资源局新晋为全国文明单位,这5家“全国文明单位”,再加上11家“全国水利文明单位”, 91家省级文明单位……黄委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引燃黄河儿女对文明创建的情愫,是喜悦,是动力,更是前进的力量。
谋篇布局 纲举目张
十年如一日,黄委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为全面深化治黄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河、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十年磨一剑,黄委致力文明创建的步伐坚实有力,多年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河文明单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全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黄河文化建设行动三年计划》等方案,有效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确保创建工作任务落实。
十指握成拳,多年的文明创建令黄委形成了“一把手”主抓,“一条线”贯穿、“一体化”推进等模式,以上率下,示范引领,文明创建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年年进步、步步走高。
用制度“督促”进程。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背后,得益于黄委多年来形成的好格局、好氛围、好机制和好队伍。
黄委党组历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黄委成立文明委,由黄委党组书记、主任担任文明委主任;文明委下设文明办,与直属机关党委合署,具体负责创建工作,形成了“党组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机关职工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黄委直属机关党委结合工作实际,建立起季度推进制度、台账提醒制度;日常工作根据各部门制订的测评项目实施方案、工作推进计划,制定创建工作台账,对承担创建工作任务的机关部门和同创单位进行提醒、监督,使创建工作抓在平时、严在日常。
“黄委精神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创建只有加油站、没有终点站。”2017年8月,在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上,黄委主任岳中明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与治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与单位改革发展结合起来,摆在各部门各单位工作的重要位置。
用活动“提升”内涵。2014年7月15日,黄委道德讲堂开讲,焦裕禄之女焦守云应邀深情讲述了“我的父亲焦裕禄”。她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和鲜活的事例讲述了焦裕禄同志的感人故事,让参加报告会的黄委干部职工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强烈的心灵震撼和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
黄委道德讲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为主线,从开讲至今,已经举办20场,旨在不断提升黄委干部职工的道德素养,构建崇德向善的道德氛围。
2017年12月6日,清华大学强茂山教授做客黄河讲坛,作题为《现代创新发展模式与智慧管理能力》的专题讲座。 这是黄委举办的又一项重要科技学术活动。“黄河讲坛”邀请国内外多学科、高层次的科学家和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当代多个学科的科技最新动态和科技成果,不断开阔、提高黄委管理和科研工者的视野和知识水平。
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弘扬传统文化,诵读道德经典,广泛开展元宵猜灯谜、清明祭先烈、端午包粽子、中秋诵经典、冬至包饺子等系列活动;组织书法、绘画及摄影展;开展拔河、跳绳、登山、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比赛及全民健身活动,倡导健康快乐工作,展示职工精神风貌。
用文化“滋养”心灵。黄河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近年来,黄委以加强黄河水文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增强治黄发展软实力。黄委诚邀国内著名人文学者、考古专家,有关学科带头人共同倡议黄河文明馆的建立;黄河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黄河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作家协会、摄影协会相继成立;推进黄河文化融入治黄工程建设管理,打造郑州花园口、孟州黄河文化苑、济南泺口等一批展示工程与文化融合的窗口,黄河花园口险工工程获选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
坚持法治教育制度化、经常化,黄委各级依托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法治宣传日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黄河堤防工程、险工班、风景区等人员聚居场所或重点位置,建成法治文化宣传基地,设置大型图文并茂永久性标牌,彰显黄河特色、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用精神“引领”工作。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黄委机关部门、所属单位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搭配、“领导宣讲和党员微型党课”等方式,层层传导至基层末梢,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学而有序、全面延伸。
如何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让黄河担当聚气发力,黄委各部门各单位以实际工作铿锵回应时代命题。
基层河务局、水文站和水保站大多远离城市,条件艰苦,许多基层单位的发展相对滞后,职工收入相对较低,如何让更多基层职工感受到“黄河一家亲”的温暖,成了黄委党组关注民生的最大牵挂。2016年4月,黄委成立基层困难单位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基层困难单位对口帮扶工作实施意见,对26个基层困难单位实施对口帮扶。
黄委对口帮扶是落实十九大精神最真实的注脚。如今,在被帮扶单位处处能听到群众议论“黄河一家亲”的温暖,处处能看到干部职工追逐梦想的干劲。
不鹜嘘声、不走过场,黄委直属机关党委精心组织,黄委各部门各单位不断放大身边人的善举,一座座道德灯塔昂然挺立,大河上下崇德向善蔚然成风,治黄业务与文明创建活动同频共振。
黄委精神文明建设走过的历程与取得的成就烛照当下:文明创建的雄壮交响,离不开黄河儿女的嘹亮歌声,每一个人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更是受益者。
笃志前行 润物无声
近年来,河南河务局不断加强服务型单位建设,以业务立局融合地方发展,走出一条河地融合发展、携手合作的文明之路。
立足“防汛”责任。让波涛滚滚、桀骜不驯的黄河岁岁安澜,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心之所系、情之所牵。河南黄河扎实做好防汛工作,确保河南黄(沁)河度汛安全和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黄河水资源、水行政管理,黄河健康生命得到有力维护。
做足“供水”文章。以有限的黄河水资源支撑河南沿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了沿黄灌区粮食增产丰收,为国家粮食核心区战略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河南保障”。2014年,河南遭遇63年以来最严重夏旱,河南河务局将黄河水送至距离较远的内黄、民权、杞县、鄢陵、太康等非沿黄县(市)。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时任副省长王铁专门做出批示:“感谢黄河河务局的同志们。望再接再厉,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携手“滩区”建设。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深入,开展滩区综合治理和安全建设,河南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嘉奖。
文明创建与治黄业务互促共进,围绕治黄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河南河务局以有为获得有位,实现了文明创建与治黄业务双丰收。
有一种精神家园叫“职工书屋”。近年来,宁蒙水文水资源局以职工书屋建设为抓手,引导职工“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断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诞生到成长,职工书屋得到黄委各级的关注与推动,职工书屋已经成为深受广大职工欢迎的“精神家园”。
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局长李学春说:“我们要求每位职工制订读书、写作计划,达到一年内读3~5本书、写1~2篇文章的要求,并纳入单位(部门)年终目标考核。每周通过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为职工搭建相互交流,碰撞思想的平台,成为单位发展的‘助推剂’,职工提升素质的‘加油站’”。
目前,宁蒙水文水资源局机关及基层每一个水文站都设有职工书屋供职工阅读,书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水文业务、历史文学等,机关藏书4700余册,测站共藏书3000余册。该局自办内部刊物《学习园地》,刊登职工原创文章1256篇,累计1500万字,编印月刊81期。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国家级“职工书屋”称号。
目前,宁蒙水文局风清气正、成绩斐然,基本实现了经济壮大、事业进步、队伍稳定、为职工谋福祉的目标,特别是水情和水环境监测方面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准确的信息,获得了地方政府的表彰和奖励。2017年,该局通过水利系统创建,新晋“全国文明单位”行列。
单位蕞尔,精神不小;地处虽偏,精神弥正。
一举摘得“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的山西河务局,近年来围绕文明新风,做足了文章。
该局组织开展“家规家训在运城”、“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写家书”主题活动,以家庭“小环境”温润治黄“大气候”。2016年以来共征集到21条家规家训、10个家风故事和11封家书。其中,职工李新奇所撰写的《父亲这个人》真情追忆了父亲的一生,故事长达3.3万字。
女干部李莉是芮城河务局的“顶梁柱”,也是家里的“主心骨”,她与丈夫比翼齐飞,结婚28年从未红过脸,以好的家风撑起了幸福美满的“小家”,用自己的爱心和言行甜蜜社会“大家庭”。2017年,李莉一家荣获黄委“文明家庭”称号。
扼守黄河尾闾的河口河务局地远心不远,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望闻问切”本是传统中医诊法,该局用传统医术嫁接党建工作,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通过“望、闻、问、切、诊”法的实施,该局收到党员群众合理化意见建议92件,全部给予了妥善答复和解决。这一方法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组织生活,及时了解了党员思想动态,解决了党员群众反应的实际困难,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了党员群众干劲。该方法先后被《黄河报》、“黄河网”、“山东黄河网”、“河口党建”微信公众号等连续报道,并荣获“2017年度山东黄河党建优秀案例一等奖”。
观往知来 奋楫争先
“全国文明单位”黄委家族中有两位特殊的成员,他们不是通过水利系统创建的,而是由地方政府推举创建成功的。
2011年12月,淄博河务局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一举成功,成为黄委所属的市级河务局中第一家“全国文明单位”,也是黄委第一家由所在地文明办推举通过验收的。
这一成绩是淄博河务局秉承人水和谐理念,推进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与区域同发展的结果。他们坚持大计由职工共商,佳绩靠职工共创,成果让职工共享,营造出工作人人用心,生活个个开心的和谐环境,开拓出一条洒满阳光的幸福之路;同时,他们以水作桥,连着黄河与淄博,有力保障了淄博的工农业和生态用水,以地为媒,牵着丝绸与文化,盘活土地资源,实现与地方的融合发展,推动淄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获得地方政府认可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一花独放不是春,淄博河务局还与聊城阳谷河务局开展结对帮扶,文明共建,分享文明创建经验,帮助阳谷河务局荣膺山东省文明单位。
随后,淄博河务局致力于巩固文明单位创建成果,让文明成为单位发展的强大基因。2014年、2017年,该局再获第四届、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点滴小事烛照文明创建故事。
从2013年起,淄博河务局办公室副主任霍玉华成为一名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5年来,他积极投身于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中,在网络的世界中传播真善美,拼弃假恶丑,扬社会正气,引文明风尚,向社会传递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正能量。2014年被淄博市评为“十佳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截至目前,他的文明微博发贴已经累计达5.3万余篇,博文1.6万余篇,拥有粉丝6千多个。
“我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它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这种崇高性体现在我们通过志愿服务所凝结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霍玉华告诉记者。
道德的光芒闪烁绽放,引领着越来越多的黄河志愿者积极践行善举,爱心从这里传递。
焦作河务局也是由地方政府文明办推举创建“全国文明单位”。除了融合地方发展,该局传承发扬的黄河文化也受到地方政府青睐。
让“文化”打上黄河烙印,焦作河务局以堤防文化建设为媒介向社会群众宣传了治黄事业功绩;以黄河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发展增强了企业软实力;在黄河生态中突出与黄河文化的融合,生态涵养带建设与黄河文化辐射带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落实,使生态成为有文化内涵的生态,使文化成为美丽绿色的文化。
挖掘拯救的“黄河号子”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已经成为焦作黄河的一张名片;一师一徒传承捆抛柳石枕、手硪打桩等传统抢险技艺,同时研发自动削桩机、捆铅丝笼器、自动装袋机、拴桩教学器等新设备,提升了具有黄河特色传统抢险技术的效率,让黄河传统抢险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
精神的沃土滋养文明花开,点滴的行动筑牢黄河精神。 随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单位风尚和职工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文明的种子植根到每位职工的心田。
回望走过的来路,更能感知前进的方向,以“归零”的心态,吹响再次出发的号角。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