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延美景

鸥鸟翔集
□特约记者 秦素娟
这是一枚洁白的鸟羽,长10厘米左右,羽根是一段透明的小管,羽轴两侧排列着细密的绒毛,绒毛们紧紧靠着彼此,形成漂亮的羽片。此刻,它就躺在黑河尾闾东居延海边的湿地上,看上去是那样轻盈而可爱。
从当地牧民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历史上的居延海水草丰美、鸟类众多,鸟儿与牧民们共享着黑河不远两千里跋涉而来、倾注了满腔深情的这一方水域。但从20世纪中叶以来,中游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需水量一路猛增,使黑河背上的包袱越来越重,行走的路程越来越短,送来的水量也越来越少。终于,在历经一次次断流的折磨后,1992年,东居延海彻底倒在了额济纳的土地上,退化成一片刺目的沙地。牧民说,别说人走了,就是开着车也可以从这儿过,腾起的黄沙烟尘能飞出几里地。
那是一段痛苦的记忆。牧民失去了生活和灌溉的水源,被迫离开家园,再次走上游牧之路;羊和骆驼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有的变成一具白骨,有的恋恋不舍地走向异乡;胡杨失去了生命的水脉,或惨烈地怒指苍天,或无助地叩问大地,直到消耗完体内最后一点水分;鸟儿也失去了繁衍栖息的水草地,成为一群无家可归的弃儿,好在它们还有一身自由的羽毛,可以带它们去向远方,不再回头。
但这枚鸟羽确实是东居延海的鸟儿留下的。此刻,成群结队的红嘴鸥就在东居延海——它们曾经的故土、如今的新家安享着天伦。举目四望,它们有的在房脊上列队静立,仿若浑然天成的小小雕塑;有的在水畔湿地悠然散心,全然不顾游人靠近,自得其乐地闲庭信步;有的在水面上追逐翱翔,每一个俯冲、拉升、侧飞里,都透着欢乐与灵动;还有的盯着游客手里的鸟粮和馒头,“哈哈”叫着拍翅而来,与人们亲切互动,在芦草接天、碧水铺地的大背景下,自动生成一幅和谐美妙的画儿。
鸟儿重回东居延海,自有它们的道理。附近家庭蒙古包餐馆的主人说,2000年国家决策实行黑河水量统一调度,他们得知消息后激动得几天难以入睡。当年,在人工护送下,绵绵黑河水从900余千米外的祁连山奔流而下,经张掖市、金塔县、东风航天城,一直来到额济纳达来呼布镇,两年后与阔别10年之久的东居延海再次相拥,泪水与河水汇流交融。餐馆主人和村民们骑着摩托车,一路追着水头前行,那股兴奋劲儿难以言表。在各级的关爱和付出中,截至目前进入狼心山断面的水量达104亿立方米,向东居延海输水9.21亿立方米,相当于65个西湖的水量。自2004年起,东居延海成为沙漠中的“天池”,碧波荡漾,再未干涸。
汩汩到来的黑河水就像拥有神力一般,在东居延海上演着起死回生的奇迹。搬离的牧民踏上归程,枯死的胡杨发出新枝,绝迹的鱼儿重跃湖面,远去的鸟儿再度回还。根据专家监测评定,东居延海水面常年保持在40平方千米左右,湿地面积达30万亩,鸟儿数量为104种3万多只,综合生态环境水平已到达健康等级,一度死去的东居延海亮丽复活!
收回神思,再次打量这枚鸟羽——它的确是东居延海的鸟儿留下的。而且,因为曾经的失去,使它看起来格外珍贵。我不由蹲下身去,带着与额济纳人民对黑河水量统一调度一样的感恩之情,小心捡起这枚鸟羽,郑重地夹入采访本。
我这样做,不只因为它如此漂亮;更因为在我心里,它就是居延海环境极大改善的生态照,如此生动鲜活,值得我们用心相待、久久珍藏。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7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