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峰抵达潼关河段

每个坝垛都有一名观测人员

潼关河段水尺

潼河口巡堤查险
中国水利网站7月28日讯(记者 黄峰)7月27日1时06分,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为6010立方米每秒的黄河2017年第1号洪水,浊浪翻滚,越出龙门。
是夜,黄河小北干流无眠。在洪峰浪尖,晋陕两岸河务部门向过境洪水宣战,与时间赛跑,与洪水竞速。
在山西舜帝下延工程,一整夜未合眼的永济河务局副局长胡月玲面色凝重,显得格外憔悴。她告诉记者:“为应对本次洪水,我们局已经全面启动了防御大洪水工作机制,从责任制落实、防汛值守、汛情通报、查险抢险、涉河监管、滩区人员撤迁、信息报送、‘揭河底’观测等方面,对防御洪水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此前,我们已经向地方防指通报水情,提出撤迁建议。当地政府及时组织清查、撤离滩区人员,并通过电视、短信平台、广播喇叭等形式通告水情,在各个主要交通路口布岗设卡,防止人员返滩,切实做到不漏一户、不少一人。截至27日2时,在山西黄河小北干流滩区的3553人已全部撤离。”万众一心的抗洪行动,确保了调度及时有力、救灾除险有序。
谈到防汛抢险中的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胡月玲感触颇深:“快速反应,靠的是敢于担当、未雨绸缪、精心准备、反复演练;科学应对,靠的是深入一线、靠前指挥、靠前督察;多部门协同作战,靠的是高超的调度艺术,人力、物力和信息的无缝对接。”
“防汛是天大的事,没有条件可讲。”一句质朴的话,亮出了黄河人的底色。负责现场巡堤查险的永济河务局工管科副科长左立峰告诉记者:“局里已经启动了不间断巡堤查险。舜帝下沿工程设6名巡查职工,每两人为一组,实行三班倒,24小时无间断巡查。另集结了40余人的群防队伍,配合我们巡堤查险。”
离开舜帝下沿工程,记者跟随洪峰水头来到潼关水文站。如约而至的洪水于27日13时30分演进至潼关测验河段。正要赶去测流的该站站长姬志新快步如飞,“现在测验断面不靠河,从站上到河边还有一定距离,起涨过程测验时机稍纵即逝,我们得抓紧过去!”
三门峡水文勘测局局长贺亚平补充说,起涨过程测验还会遇到风浪大、漂浮物多、视线差、流速仪被水草缠住等诸多问题。受潼关水文站测验断面中间夹心滩的影响,左右岸两条支汊需同时测流,行船十分困难,危险性很大。受风雨和水浪影响,自计水位计也不稳定,目前水位已经改为人工观测。
截至记者发稿时,潼关水文站共施测流量7次,实测最大流量3410立方米每秒;单沙10次,最大含沙量70千克每立方米;拍发水情报19份。测报仍在持续。
在离潼关水文站不远的陕西河务局下属潼关河务局潼河口控导工程上,河务职工正配合当地民警劝说河边看水的群众远离河道。
潼关河务局副局长黄红军告诉记者:“针对本次洪水过程,我们加密监测跟踪,要求密切关注水情、雨情和河势变化,加强夜间和落水期间工程巡查,同时租用了1台装载机进驻重要坝段,随时做好抢险准备,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及时抢护,做到抢早抢小。此外,还加强了与地方防指的协调配合,做好漫滩情况的统计上报。”
黄红军说,“闻”汛而动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潼关局虽然只有24名职工,但现在全部男职工都在一线巡堤查险,发现险情及时抢护,确保工程安全。”
从靠前指挥到快速反应,从及时响应到险情处置,滔滔洪水面前,凸显的是晋陕黄河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责任担当和不辱使命的坚定信心。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7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