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探秘”在河海之间
——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区水下地形测绘纪实

2015-09-08

HY1600号测深仪水深测量

滨海声纳水深测量

潮水位观测

观察前方测量区域

黄测A110测船正在进行滨海测量

技术员操作测深仪终端

技术员为记者讲解滨海测验情况

  中国水利网站9月8日讯 (记者 黄峰 见习记者 岳林锟 郭旭帆)凌晨4时,揉着惺忪的双眼,陈晓伟从潮湿的薄被里钻出,咸凉的海风立刻让他来了精神。

  船长室里传递来的实时天气情况和潮位站信息与昨晚一样,阵风不大,涌浪不高,可以出港。

  检查船况,加油加水,准备物资……陈晓伟把深水锤从船边放到海底,然后再提上来,测量出底部与锤绳干湿交界处的高度,并与测深仪测的读数比对,调整船侧换能器的高度,校正测深仪的测量数据。

  站在船头,望着远方即将升起的朝阳,这个年轻的浅海探测队队员开始了新一天的测量工作。

  船尾的机器轰鸣作响,螺旋桨越转越快,黄测A110号冲破清晨的薄雾,奔向母亲河流入的海域。

精心准备 十年磨一剑

  陈晓伟所做的工作属于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区水下地形测绘的一部分,由黄委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河口勘测局”)负责实施,为黄河治理,特别是河口治理规划提供最新的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区水下地形成果。

  到目前为止,河口勘测局共进行过4次大规模的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区水下地形测绘工作,分别是在1968年、1992年、2000年和2007年。这4次探测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在河口流路规划、河口治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整个黄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的治理和开发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1999年,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2002年以来连续实施的调水调沙在增强河槽过洪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入海沙量。根据局部实测资料表明,近年来河口滨海区水下地形、入海泥沙冲淤分布和海岸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再一次对河口滨海区进行较大范围的水下地形测绘,势在必行。

  河口勘测局局长王雪峰在东营工作生活多年,深知黄河水沙对于东营的重要意义。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用水百分之百来自黄河,这片土地也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典型三角洲地貌,东营的发展与黄河息息相关。作为现在黄河入海口的清水沟流路是否能长期稳定下去,20世纪90年代末建立的东营港能否保证大型船舶的停靠?只有认清近几年来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在海陆作用下的地形变化,才能够解答这些问题。

  这次大范围的测量需要完成从神仙沟到小清河口海区共130条测线的测绘工作,因而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员的投入,黄委对这次测绘工作也是慎之又慎。“我们前年、去年都在上报这项工作的详细预案,今年黄委才批准实施,我们肯定要谨慎对待。为此,从今年3月我们就开始着手测前准备工作,还举办了两次关于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区水下地形测绘测验技术以及仪器操作的培训班,让所有工作人员都做好‘战前准备’。”王雪峰说。

  如此大规模测量需要5至7年才能进行一次。对于浅海探测队的队员而言,这次测量就是一次攻坚战。他们更像是一群“特种兵”,摩拳擦掌等待着这个可以发挥其特长的特殊时刻。

  5月20日,这场“战役”正式打响。

拼命工作 敢为天下先

  记者上船采访时,测船已完成洼拉沟至3号排涝站共65条测线的第一阶段测量工作,正在进行从小清河至3号排涝站的第二阶段测量工作。

  河口勘测局浅海勘测队副队长付作民在电脑上输入SS122这个名称,代表他们正在进行的是深海第122号测线的测量。

  “这是我们今年采购的HY1600型测深仪,采用的是声呐探测系统,能较好地完成我们的测量任务。”他颇为自豪地说,“这个仪器的测量数据和电脑连在一起,这样就不用再另购电脑来专门记录数据了。”

  这是河口勘测局的一线技术人员在1997年开发的联机技术。除了电脑记录外,还配备专门的测纸来记录水深数据。双系统记录的模式可以减少测量误差。

  正常情况下,测船每隔500米就要进行一次水深测量,但在水下地形变化急剧的区域,测深点间距会缩小到200米。船在GPS信标机的指引定位下沿着测线航行,电脑屏幕上的测点闪动,付作民把电脑屏幕上的作业图缩小,让我们看到整个海区的测绘图样。红色的线表示已经测完的线路。图纸上半部分的红色线路密密麻麻,显示着他们已经完成的业绩。

  测验任务大约要进行3个月左右,但其中不知有多少天会遭遇大风浪难以作业,所以他们称这项工作是“看天行事”,每当老天允许他们出航了就拼命干。平日,他们凌晨4时40分出航,天黑返航,最晚的一次直到夜里10时30分才返航,一天之内测了4条长约78千米的线路。“倒不是我们怕风浪,主要是浪涌超过1.5米以后,测量数据就不准确了。”付作民悻悻地说。他显然没把海上的风浪当回事儿,只是在考虑测验任务的完成进度。

  然而,海上的风浪并非完全都可预测。近海区域的海风分为两种:一种是持续性的大风,可通过海事部门和气象局得到信息;另一种则是突发性的阵风天气,那是完全不可预测的。浅海区的测量地点离海岸近,测船也较小,碰上阵风就更加危险。

  付作民向记者讲起他曾经历过的惊险事。1992年在浅海作业时,碰上了短时阵风,瞬间风力达到13级左右,后来人们称为“9·1”风暴。当时,带领他们测量的边春华(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冷静地指挥大家应对风暴,并把带有“有拾到者烦交东营市水文水资源勘测总队”字样的观测资料紧紧裹在腰间,生怕大家辛苦测得的数据不能上交。付作民深受前辈的影响,如今的他也把测验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

  “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战场,不仅要保证人身安全,还要保证能按时完成任务。”王雪峰郑重地告诉记者。

艰苦生活 挂帆济沧海

  黝黑的面庞,坚实的臂膀,略显佝偻的身躯,是多年海上生活在付作民身上烙下的印记。问及海上生活的感触,他摆摆手说:“我已经习惯海上的日子了,反而不知道怎么描述它。”随后,他指着正在观测记录纸的陈晓伟说:“他刚毕业没多久,应该有一些感触。”

  陈晓伟2014年毕业于烟台大学航海技术专业。当时河口勘测局正好需要航海技术方面的人才,通过公开招考,陈晓伟成为浅海探测队的新成员。大部分时间里,他做着测量和记录工作,这与所学专业相去甚远,他却对此适应很快。

  “之前我还在河道勘测队整理过资料,并不经常出海。”陈晓伟说,“很多人对出海有一种幻想,碧蓝如洗,一望无际,但实际上我们要面对的是常人难以忍受的颠簸、枯燥乏味的生活以及各种未知的危险。”他坚信,很少有人会真正愿意过这种海上的日子。

  测验期间,队员们一般都吃住在测船上,一个多月才可以轮休回家一次。这一个月的时光里,他们的口粮是港口就近买来的食物,有时也会靠方便食品果腹。因为浅海测量恰逢禁渔期,浅海探测队的队员们早已习惯了守着海鲜不能吃的日子。

  天气不好的时候,测船会在港口停靠。天气好的时候,大家就拼命干,晚上就在海上抛锚过夜。“海上过夜最大的坏处就是湿气太重,对身体不好。”陈晓伟拍拍潮湿的床铺说。

  不仅是潮湿,他们还要面对闷热。平常测船在行驶过程中,船舶辅机会发电供船上用电,底舱也有空调可以降温。而一旦在海上抛锚,发电机停止工作,房间内会比较闷热,打开窗户也无济于事。

  队员们还要面对海浪的颠簸,海上稍微有一点风,船舶就会跟着晃,队员们只能半睡半醒中保持身体的平衡,而就是这种睡眠也持续不了很长时间,因为晚上10时才抛锚,第二天凌晨4时就要起床准备新一轮的测量。

  陈晓伟有一个外地的女朋友。海上测验时,他的手机经常没信号,联系十分不便。“她挺理解我的。”陈晓伟笑笑。他平常会拍一些海上的风景给她看,比如黄河入海口的黄蓝分界线,还有那些跟船的海鸥;他也给她讲述海上发生的故事,告诉她海鸥跟船是为了捕捉那些被螺旋桨打晕的鱼,只有它们才能跟得上船。

  “回去后还要对探测的数据进行详细整理,为‘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建设提供基础数据。这些数据最迟将在明年3月整理好,等待黄委的验收。”王雪峰颇为自豪地说。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9月8日

黄峰 岳林锟 郭旭帆
见习编辑:林思佚


  相关新闻:
濮阳第一河务局秋季河道工程巡查不松弦
聊城北金堤防洪工程将摘除“病险”帽子
2015年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区水下地形测绘野外测量工作圆满完成
黄河源头保护碑立碑工作完成
黄河源头联合科学考察组实地考察黄河河源区
让工程面貌更亮丽
济南黄河河务局慰问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
兰考河务局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启用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betway苹果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