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齐的桑苗

千亩桑园

桑园中的拐桑
中国水利网站6月25日讯 行走在山东高青黄河的大堤上,百米宽的黄河淤背区内,土地平整,苗木成畦。慕名高青生态而来的游客不住地赞叹:“真美呀。高青是个好地方。”生活在黄河沿岸的人们,通过在闲置空间上做高效文章,高青黄河岸边的一块块於背区土地正在逐渐变成一片片经济热土。而在黄河高青段淤背区内众多苗木中,桑园面积超过三分之一。
常家镇艾李村从1997年就开始发展桑蚕产业。现在90%以上村民从事该产业,统一承包黄河淤背区的土地,让不少群众尝到了甜头。村民李成祯承包3亩地用于养蚕,“22元的蚕茧收购价相当于4斤棉或20斤粮食。亩桑一年收入五六千元,而种粮仅能收入一千元左右。”
“投入450元的桑苗费用,就能实现一次投资、多年受益,因为桑树成长年限为15年。”艾李村仅是高青县通过这种模式发展桑蚕养殖的一个缩影。“高青县沿黄的常家、青城、木李、黑里寨四镇,发展桑蚕最快。”高青河务局经济科何英文主任介绍说,黄河淤背区的桑蚕养殖可为老百姓每年带来600万元的收益。
说起这桑树,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用途,高青黄河河务局防办主任孟祥涛拿着一根不长的桑条说,“别小看这小小的桑树,由于桑条韧性强,拉力大,易裹护,桑条捆绑石枕,效果奇佳。其较好的柔韧性完全适合防汛物料储备的要求。”目前,高青黄河淤背区桑树采叶园、桑葚采摘观光园的种植面积初期已达3000亩,初步形成了集观光旅游、经济发展于一体的示范园,为高青百里绿色长廊再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的同时,更是为防汛捆绑物料储备提供保障。采访中,蔡兆忠告诉记者,黄河淤背区种桑树,突破了淤背区开发的瓶颈,即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又有利于黄河防汛。
圣果观光采摘园经理郑文章在桑园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他承包淤背区土地3年了,头年每亩桑园产叶量可养蚕1张,产蚕茧40千克;第二年可产蚕茧80千克;第三年及以后可产蚕茧120千克。按每千克最低36元保护价收购计算,第一年1440元,第二年2880元,第三年4320元,减去成本及管理费用,每亩可收益近2000元。黄河淤背区桑蚕养殖无疑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黄河淤背区开发搞了很多年,为什么之前效益甚微?就是因为配套设施跟不少。”高青县黄河河务局财务科科长说,“今年,我们对上争取资金,用于淤背区灌溉设施建设,建成了5座扬水站。采取集中供水的方式,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完善了灌溉设施配套。目前淤背区灌溉设施已全部完工,淤背区水土条件将进一步提高。以后这里的土地再也不会因浇水难而发愁了。”
据了解,高青黄河河务局将进一步充分融入地方发展,结合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加强与丝绸公司的合作,继续加大采葚园的发展力度,实现生态效益、旅游效益、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同时,结合黄河楼博物馆建设,开发黄河岸边桑园丝绸文化,开设“黄河岸边复兴的丝绸之路”主题文化展窗,普及传统丝绸文化,提升丝绸产业的文化价值。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