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河水文流量测验

安装流速仪

帮测速仪躲避冰凌

测流时的河面布满冰凌

发动马达

绘制开河期水情报汛曲线

量取水样容积

深夜三湖河口水文站还是灯火通明

夜间观测水位

向宁蒙水文水资源局汇报开河水情
中国水利网站记者 黄峰 报道
呼啸的山风掠过内蒙古乌拉山山麓,惊醒了刚刚从“冬眠”中苏醒的黄河。
进入3月,随着气温逐渐回升,黄河宁蒙河段开河提速,截至3月14日,黄河内蒙古河段已开通500多千米。
三湖河口水文站是黄河内蒙古河段防凌防汛的主要控制站,站上的职工早在半个月前就进入了临战状态,特别是这几天,大家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2013年3月14日 20∶30
“收拾好东西,准备出发,去看看河势!”三湖河口水文站站长王文海一声令下,副站长高佳、技术员曹江涛行动利落,动作干练,拿起设备就往外走。
“下吧,前面车走不了。小心点儿,晚上黑,看着脚底下,我开着咱们车的远光灯。”王文海说。
穿过一片红柳林,再踏过泥泞的河滩,我们来到了水位观测点。
拿着强光手电向河里眺望,我发现由于黄河凌汛,河面比平时宽了好几倍,上游漂浮下来的凌块,大的篮球场大小,小的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雪莲花,重重叠叠,相拥相撞,时而发出“咔咔”的响声,时而又旋转着向下游漂去。
“今年开河可比往年早呀,咱们断面可以说是开了,小高,你下去再看看水位!”
“水位1019.65米,水涨了!”
“好!快上来吧,注意安全,咱们赶紧回去报开河。”
感慨中,耳边传来了王文海和高佳的对话声。回到站里,经过一番紧张的测算,王文海通知报汛员赵娜赶紧向黄委宁蒙水文水资源局汇报开河情况。
2013年3月14日 21∶30
“水位:1019.65米;流量:1120立方米每秒;流凌密度:十分之四;开河性质:文开;开河断面:基本断面。”赵娜把信息通过电脑发到黄委宁蒙水文水资源局。
“好了,休息一下吧,一会儿11点还要报汛呢!”王文海说。
“报汛频次这么高吗?”记者问道。
“眼下是开河关键期,我们现在实行的是8段制(每3小时一次)。这还不算什么,今年开河比较平稳,前些年凌汛期开河形势不好,水文站启用了48段制报汛,1天就要看水位48次,每半小时1次,我们一晚上要来回跑十几趟,一夜不休息那是常事……”
“赵娜,忙完了吧,孩子最近怎么样?”
“挺好的,快两岁了,淘得很,每天乱跑、乱跳、乱翻。”
“现在谁带着呢?”
“我公公婆婆。唉!父母身体不好,这两天我爸心脏病又犯了,公公婆婆年龄又太大,真想替他们分担一点。可是我也走不了,现在正是开河关键期,过完年就没回过家,等忙过这一段,请假回去一下,唉,欠他们太多了!”
倔强的“80后”姑娘此刻眼睛湿润了。
2013年3月14日23:00,2013年3月15日2:00、5:00……水文站职工按照分工坚守着报汛岗位。
2013年3月15日 6∶00
“咚、咚、咚……”清脆的冰凌撞击声划破清晨的宁静,在三湖河口镇久久回响。
测流时间眼看就要到了,王文海和职工们草草吃了点东西准备出发。
一出门,一阵噬骨啮肉的痛楚瞬间袭遍全身,记者不禁打了个寒战。
“快走吧,趁着气温低、流凌密度小,抓紧时间测流,给黄记者拿件救生衣,开河测流还是很危险的,你上船拍照一定要小心啊!”王文海嘱咐道。
一行6人穿上救生衣,带上测验用具,有序地向河边进发。
很快,我们就到了测船停靠的地方。
“今天还是我来开船!”王文海说。
一上船,王文海就开始发动马达,虽然天气已经变暖,可测船马达还是不容易打着。高佳在一边喷低温启动液,王文海在马达旁边使劲地转动摇把,两人经过好几次配合才启动了马达。
“轰隆隆……”测船开了。
站在一边的张志恒和曹江涛一上船就把流速仪安装好,迅速把吊船索绑在测船上,测流正式开始。
每次测流都有明确的分工,张志恒探水深,曹江涛下铅鱼,赵圳宇掐测流速,高佳取沙。
从下铅鱼的地方到马达安置的地方,虽然距离不远,可是在船行进中是听不清对方说话的,他们只能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一个简单的OK手势、一个眼神,超乎寻常的默契是在测验中日积月累而来的。
流速仪下水了,因为马达声音太大,赵训宇几乎要趴在船板上才能听到流速仪发出的声音。
一切就绪,随着外接音响器“滴”的一声,他飞快地按下秒表。
“1、2、3……嘀、嘀、嘀……”在激流的冲击下,流速仪奏出欢快的乐章,赵训宇一边计时,一边迅速记录这来之不易的数据。
测到的信息通过对讲机及时传给站内记录流量的人员,这样方能保证测验数据准确及时。
记录人员通过与以往流量成果对比分析,及时提醒测验人员对转折点进行反复施测,大大降低了测验误差。
从起点距740米开始,冰凌逐渐增多,小一些的冰块时不时地冲击着船体。原本主槽河水流速快,船体就不好定位,加上冰块的冲击,控制测船就更加不容易。
“咚咚咚……”湍急咆哮的冰凌敲打着船底,震得测量人员左右摇晃。
“大家扶好呀!”王文海大声提醒着大家。
有着30年掌舵经验的王文海熟练应用着各种方式,尽量避开大冰块的冲击,像泥鳅一样在河面上穿梭,找准时机迅速将船定位。
负责下铅鱼的曹江涛时不时地看看流速仪悬索所在位置。
“快收!快收!快挂着了!”张志恒对曹江涛喊着。
冰凌开始多了,特别是来了好几块篮球场大小的大冰块,船上所有人都紧张起来。
张志恒、高佳一起过来帮忙,一个人用杆子把大冰推开,一人联合曹江涛将铅鱼拉起,避免了险情的发生。
越到河中央,风刮得越大,高佳戴着全胶手套取沙,每取完一次,手套里面全是冰凉的黄河水。他脱下手套,把水倒出,再戴起来,手冻得像红萝卜一样。
两次取沙中间,他迅速将两手合成八字状,用口中呼出的热气暖暖,再将两手对搓几下,又再一次开始取沙。
在断面上来来回回与冰凌博弈了几个回合,时针指向8时30分,各项测量数据全部记录完毕。
这只是三湖河口水文站无数次流量测验中的一次。灿烂的阳光照着5个疲惫的身躯,被河水的泛光衬托着,在厚重的黄河上留下长长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
记者感言:
远离城市,远离繁华,以黄河为邻,与寂寞作伴,他们如同那细小的沙砾,在无人喝彩的天地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守望大河,他们就是黄河水文人。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