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水利网站讯 近日,山东黄河口水产有限公司从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捕捞到一条体长38厘米,体宽7厘米的黄河口刀鱼。黄河刀鱼重现黄河口,表明黄河及黄河口附近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据了解,黄河刀鱼产于黄河入海口,一般鱼体长约30—40厘米,体宽5—7厘米。清代《利津县志》记载:“刀鱼,形似利刀,多刺味美。”刀鱼学名刀鲚。按生态群类划分,属于过河口洄游鱼类。每年农历三月中旬,成群结队的刀鱼,陆续由黄河入海口处游进黄河,逆流而上,经东营市境内游到东平湖去产卵,鱼卵在东平湖孵化,一尾雌鱼一次可产下几万只鱼卵。等卵孵化为幼鱼后,又顺着黄河来到入海口,在渤海生长和越冬。刀鱼经过这种洄游往返,两三年才能长成成鱼。黄河刀鱼,体形优美,脊背多刺,腹部银白,鳞片细碎,富含脂肪,肉质细嫩,刺多而柔软,味道鲜美芳香。
黄河刀鱼的出现主要归功于黄河连续十多年来的不断流。黄河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断流,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断流日益严重,1991年至1998年8年中,年平均断流时间达到107天。1997年大旱,使黄河断流226天。断流使生态环境造成恶性循环,黄河沿岸繁衍生息的生物大量减少,黄河刀鱼也未能幸免。自1999年3月1日,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对黄河水实行统一调度以来,已连续实现13不断流。再加上从2008年开始每年调水调沙期间实施专门的生态调度,增加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淡水补给,东营市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使得黄河口附近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了黄河刀鱼生长的适应环境。(文/张立传 图/燕会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