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通讯员孟宪荣报道: 据黄委延安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报告:2011年9月2日,白家川水文站道路交通工程全部完成,监测环境大为改善。该站站房至观测断面280米,从建站以来一直是土路,特别遇雨天,泥泞的道路非常难走,而且存在安全隐患。目前该工程已投入使用,今后职工进出测验断面将更加方便快捷。
这仅仅是黄委中游水文局基层水文站交通工程建设的一小部分。黄委中游水文局基层水文(位)站交通工程共涉及33个站,其中:水文站进出站交通道路9065m,站房至测验断面观测路6316m,台阶观测路1969m,交通工具车3辆;水位站站房至测验断面观测路600m,台阶观测路233m。
8月1日,所属榆次水文水资源等4个勘测局的交通道路建设相继全面开工。如今,各水文站交通道路建设相继完成。
兴县水文站以前的观测路是简易的土坡石砌小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不便行走。这次新修的观测道路是用混凝土砌筑铺设而成,职工今后出入观测断面看水位、取沙、测流等将更加方便和安全。
杨家坡水文站多年来进出的道路、断面观测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尤其是站房门前的道路,更是每下一次雨都会被冲得沟壑纵横,一塌糊涂,行走艰难,雨天过后站上的职工都要忙几天拉土垫路。现在,河对面的进站路、大门前的路、断面观测路都修成了水泥路,平平整整,美观大方,又好走又安全,大大改善了职工的生活环境与监测环境。
皇甫水文站交通道路工程竣工……
王道恒塔水文站交通道路工程竣工……
有心人都记得:这些路曾经是水文职工成年累月来来往往“走”出来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坎坷不平。每遇暴雨,斜坡上滚落着的泥石冲击着小路,水文职工随时都有被山洪卷走的危险。
旧县水文站,从站房到下断面,有一条拐弯路,旁边是一条从山上延伸下来的泄水沟,大约有八、九米深。白天走这条路还好些,到晚上,特别是雨夜很危险。上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文站逐步成了当地“破旧”的代名词。水文测验小路在一次次的强降雨冲击下,更是一天天毁坏得不成个路。90年代,水文站周边那一条条又窄又破的公路,变成了又宽又平的二级公路,不少村庄之间的小土路也被水泥路或柏油路所替代,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还有小汽车来来往往。而我们的水文小路,依旧从磨光磨滑的石阶,孤零零的老树,伴着孤零零的山路,随着岁月在眉头爬上爬下,凄酸的感觉更上心头。
水文站的小路能变成一条宽阔的大道,是几代黄河水文人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终于成了现实。
水文站的上、中、下三个断面的观测路均为规则的条石砌筑,不仅安全防滑,而且宽畅坚固。在延安水文站,在河曲水文站,在新庙水文站……与河滩高差数十米,整齐的青石台阶由河滩一通到顶,直达站院,很是壮观。青阳岔水文站,一条宽展的路通向了河边,踏上平展展的水文路,路面上一块块平坦的石板让人感觉踏实无比。这条路从站房到观测房长100米、宽2.5 米;观测房到断面长80米、宽1米。令人眼前焕然一新。特别是当汽车直达各个水文站时,一种顺畅自如的感觉油然而生,使人感到陌生中含着亲切,古朴中充溢生机。
随着“十二五”发展大幕的徐徐拉开,走进新的发展阶段的黄河水文将驶入快车道,在史册上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