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通讯员毛明辉、国佃华7月11日报道:流火的七月,笔者来到坐落于鲁西南东平县境内黄河岸边的石洼闸,近距离了解黄河守闸人的故事。
“咱这个石洼闸修建于1969年,是山东黄河第一大分洪闸。”走进闸室二层,石洼闸养护班长石如贵正在保养启闭机,他向笔者如数家珍地唠起石洼闸的历史、功能、组成以及事迹。
石洼分洪闸主要向东平境内的东平湖新湖分洪,设计分洪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49孔,每孔净宽6米、高4米,开敞式宽顶堰闸,钢筋混凝土平板直升闸门,固定式启闭机,混凝土灌注桩基。1967年3月至1969年6月始建,1976年10月至1979年6月改建,未曾运用过。虽然如此,但闸上从没离过人,职工24小时在岗在位,每天都做着开闸准备。
笔者发现,石如贵沾满机油的双手已成墨黑色,有些机油从指间的缝隙渗出,而被他保养过的49台启闭机干净整洁地一字排开,两端钢丝绳油光墨亮,滚筒下的挡土板上没一丝油污,刚涂过油的机面闪着光亮。
石洼闸桥头堡共3层,最底层就是守闸人的家,不到10平方米的闸室内安置着职工的全部家当,两张小床、一台电视机、一支手电筒、一个扁担、两只水桶还有些锅碗瓢盆。当笔者问起怎么还用扁担时,石如贵说:“《水法》规定防汛工程周围不允许打井,需要去2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吃,每天生炉火做饭,想吃么就做么。”
说话间,他顺手拿起遥控器打开了电视机,转身继续介绍:“这是局里给配发的,平时没事的时候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到晚上时,两个人轮流值班。不过越是晚上,越要小心,除了正常的守闸值班外,还得特别注意闸外的安全值守。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黄河边,风声、水声混合着猫头鹰的尖叫、电缆晃动的咯吱咯吱声,也分不出个所以然来,总要来回巡视个几回才能安心。”他接着道:“现在闸里闷热,蚊子成群地飞,晚上用手电筒一照,围着光束乱转,嗡嗡作响……”
每天与大闸厮守,会不会太寂寞呢?石如贵说:“平日看看东流的黄河水,修剪一下闸前的草坪,清清闸机房上面的鸟粪,浇浇自己亲手栽的花,整整备防石,忙个不停,怎么会寂寞。”
这就是守闸人的生活。他们的岗位是平凡的,语言是朴实的;他们把全部的心智扑在了黄河事业上,把精力用在了养护大闸上,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闸就是家,家就是闸。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