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盐运河文化公园 资料图片
□胡正平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唐代诗人李白在《梁园吟》中所说的“吴盐”就是江苏泰州出产的海盐。浸润在古诗句中,缓缓打开泰州曾经辉煌的历史长卷。
“天下盐赋,两淮居半”“两淮盐税,泰州居半”,淮盐哺育了泰州的丰饶。位于海陵区九里沟以西的古盐运河文化公园广场上的片片浮雕生动展现了那段繁华的时光。吴王刘濞煮海水为盐,并征集河工无数,他们或挑或推或挖,开凿了比大运河还要历史悠久的古盐运河,并将堆积如山的盐运往城外,为泰州的兴隆开启了“活水之源”。古盐运河西起扬州茱萸湾(今湾头镇),经海陵仓(今泰州),东至如皋蟠溪,后延伸至南通九圩港。吴王刘濞叛乱的过往随云烟飘飘忽忽,但因其开挖的润泽世人的黄金水路而被世人所铭记。
烟雨朦胧中,我站在古盐运河畔,抬眼看到春晚税亭的两侧刻字“帆影橹声千秋梦绕江淮海,长虹贯日一水襟连通泰扬”,在游人罕至的静默中不动声色地展现着古盐运河曾经历经的盛世繁华。在汉唐古渡码头,两只古朴的乌篷船寂静地停靠在河边,有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落寞。它们是在念想古盐运河曾经既是运盐河又是交通河居功至伟的傲人历史吗?日本高僧圆仁数十年在大唐求法,入唐首站即为海陵,据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载:“使团一行四船,数百人”。
江淮阁居于泰州西面,与雄立东边的望海楼遥遥相对。默念江淮阁三个字,似乎能够想到古盐运河一头与长江水相系,一头与淮河水相连而流淌绵延不绝。阁楼在静谧的光阴里沉寂着,只有鸟儿啁啾声从高楼上空传来,如同拔弄喑哑的琴弦,给了庄严的阁楼跳跃的音符。
斜风细雨中的古盐运河被一层薄薄的轻雾笼罩,岸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我沿河一路东行,采撷古盐运河的“历史花束”。
河边,一棵近千年的古柏,似在人世间“修行”多年,超凡脱俗,虬枝峥嵘,一幅被岁月风霜深深浸染“得道”的模样。古柏的另一半却是叶茂色浓,真是一半青青一半枯。据说,此树来历非凡,其原所在地是欧阳修为好友许元位于老通扬河畔的私家园林写下《海陵许氏南园记》中赫赫有名的“南园”。古树更为古韵悠悠的古盐运河添了一份独特的意境。
不知不觉,我来到海陵高桥。古泰州海陵格局鸟瞰形似一只凤凰,凤首即高桥。高桥上苔藓攀依,因有较大的弧度,较难通行,鲜有人迹。曾经,高桥下每日船来船往,宛如一座小集市,一艘艘运盐船熙熙攘攘河中穿行。高僧圆仁对河上繁忙的运盐景象甚为称奇并记之:“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每日划桨声、叫卖声、水流声织成一幅繁荣画卷。如今,桥下只有一个钓鱼人和几个津津有味的围观看客,偶尔惊呼一声“乖乖隆地咚,鱼不小啊”,和着桥柱和石壁,略带着回声,隐隐约约传来。桥上一枝粉色的花顽强从桥缝中斜探出身来,在微风中摇曳,给简朴的高桥添了几分别样韵味。
桥南是曾经著名的滕坝街。当时盐民饱受洪灾之苦,朝廷筑坝防淹,滕坝、鲍坝等坝口林立,后来成为盐商们偷税逃税的地点,朝廷设置关卡,泰州的海盐需过坝掣验经扬州销往各地。滕坝镇因滕坝而繁荣。众船过滕坝,盐商憩息在岸,他们在滕坝附近买地建房,生生不息。十年前我散步至滕坝街时,透过破旧的墙、沧桑的门,仿佛感受到昔日的繁华。后来拆迁,现在早已是高楼耸立、商铺林立,历史的痕迹已消逝不见了。
沿着河岸前行,见古色古香的亭中矗立一块厚重石碑,上面刻着《扬关奉宪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碑上文字详细记载了林则徐防止盐商漏税内容。那段历史借助着这块默默无言的石碑,让后人在短短几行文字中去感受当时情景。石碑如一位历经风雨的老人,安然地看着岁月长河里飘流着一段又一段不同况味的故事。
盐官、盐商和盐民唱响了那个时代的旋律。泰州的盐税博物馆收藏了那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走进盐税博物馆,似有一股咸湿的风徐徐吹来,带着人们去探寻那段因盐而生的历史。馆中一只直径达160厘米的汉代“牢盆”是古海陵盐民煮盐所用的大锅。一个”牢”字尽显盐民的艰辛与煎熬。诗作“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淋漓尽致地道尽了当时盐民的艰辛。
盐民是一段历史的创造者,亦可是推翻者。古盐运河见证了那段轰轰烈烈的壮举。
出生于泰州兴化穷苦家庭的张士诚,组织发动了“十八条扁担”起义,追随者上万。他们沿着古盐运河攻入泰州,以骆宾王诗中所云“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的海陵仓为运粮根据地,燃起起义的战火。如今,我们只能在姜堰市俞垛镇仓场村的古海陵仓遗址凭吊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
我继续徜徉品味铺陈在河岸边的历史瑰宝。来到柳园,一块石块竖立在幽静的小径上,上有绿色刻字“评书评话 瑰丽流芳”,我不由想起扬州评话鼻祖柳敬亭一生跌宕起伏的故事。恍惚间,似有惊堂木拍案声倏然飘来,台下看客如云。世间百相惟妙惟肖演绎,看客听得如痴如醉,宛若身临其境。而他,一生漂泊流离,发达后声名远扬,却始终不忘贫寒时他人给予的温暖,哪怕环境险恶,也要倾囊回报。虽出身卑微,浪迹江湖,但面对民族大义,未曾抛弃自己脚下热土。得到世人景仰的,何止是他说书出神入化,又何尝不是在时光长河中始终保持的人生气节?如今,前后相连的青砖瓦屋,让后人去瞻仰他的铮铮铁骨,再次欣赏他登峰造极的说书才能。
天空飘着雨,我继续前行来到碧血莲花池边,感觉浑身浸染了历史的古韵。拾台阶而下,一座朵朵白莲相簇的别致小桥映入眼帘,桥上刻着“萼莲”二字。绕桥庄严而行,领略到英雄如莲花般高洁的气节,不敢有半丝亵渎。一块带有凛冽之风的石头矗立在河边,数行红色纤细字体记载着英雄事迹,将人带入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南宋年间,被元兵围剿的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固守扬州数年时任淮东制置大使的李庭芝,多次坚拒元使劝降。后皇帝诏其南下主事,李庭芝遂且战且退至泰州。后元兵逼进泰州,泰州众将纷纷投降。李庭芝义愤填膺,视死如归投于莲池中。无论古今,每一个朝代、国家都有铮铮脊梁,他们无畏生死、不惧威迫、不受诱惑的气节永留后人瞻仰。
而后,我又乘一叶扁舟顺河东流追寻文天祥曾经飘泊的踪迹。在宋朝生死存亡关头,文天祥临危受命与元军谈判不成被扣留,后乘隙逃出,历经泰州。他乘船沿着古运盐河而行,在前有拦兵后有追兵处境危险时,文天祥满腔爱国情依然未曾动摇,诗作《旅怀》:“江南父老还相念,只欠一帆东海风。”姜堰市古盐运河边的景点“正气亭”和文丞相系舟处,将他经千辛万苦终不改初衷的爱国光辉形象镌刻于世人心中。当他行至古盐运河旁的天目山时,想到自己被怀疑,想到朝廷似雨中飘摇,忍不住再次作诗:“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心在坤维外,身游坎窞中。”
有着“西周江淮第一城”之称的姜堰天目山,遥遥望去,绿色葱郁。据考察,天目山下深藏着夏王朝之初的古迹,层层涌动着汉、宋、明清不同朝代的风云。陶鬲、陶罐、铜箭镞等器物,以及古代城墙、河道、台基等遗迹相继被发现,迢迢岁月鲜活起来,簇拥着古盐运河流淌。
历史古韵融入古盐运河中,增添了水的厚重,河中流淌着故事,故事愈加灵动。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