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11月28日讯 11月5日以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3家科研单位在湖北宜昌联合开展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利用渔探仪探测中华鲟亲鱼、解剖喜食中华鲟鱼卵的鱼类(食卵鱼)监测中华鲟鱼卵吞食情况、采集水样开展中华鲟环境DNA(eDNA)检测等。水生态所所长常剑波,保护生物学研究室和生态水文学研究室相关科研人员参与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工作。
11月26日,科研人员对食卵鱼解剖后发现,3尾瓦氏黄颡鱼和铜鱼共吞食343颗中华鲟受精卵,11月27日又发现2尾铜鱼和大鳍鳠共吞食59颗中华鲟受精卵。根据中华鲟受精卵的发育状况,推测中华鲟产卵时间在11月24日左右,与中华鲟研究所11月24日利用鱼卵收集网采集到的中华鲟受精卵时间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2016年中华鲟在葛洲坝产卵场发生了自然繁殖。这是自2013年以来首次在葛洲坝产卵场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
随后,保护生物学研究室科研人员挑选形态完整的中华鲟受精卵开展人工培育,如能正常发育,预计2-4天后能够孵化出中华鲟鱼苗。同时利用无水乙醇保存剩余中华鲟受精卵样品,带回武汉后将对受精卵发育期以及种质进行鉴定,进一步确定中华鲟自然繁殖时间与繁殖规模。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河海洄游鱼类,在我国沿海大陆架生长,在长江中繁殖。自葛洲坝建坝以来,中华鲟被迫在葛洲坝下形成仅5公里左右的产卵场,每年10-12月,中华鲟在适宜水温(17-20℃)会发生自然繁殖。但近年来由于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过度捕捞、水体污染、航运发展等因素,进入长江繁殖的中华鲟亲鱼数量日趋减少,繁殖规模逐年减小,繁殖时间逐渐推迟。2013-2015年连续3年科研人员未能在宜昌葛洲坝下产卵场监测到中华鲟发生自然繁殖行为,且已证实2013年、2015年中华鲟在长江中确实未发生自然繁殖,但2014年中华鲟在长江中发生了自然繁殖,但繁殖的时间和地点尚不得而知,中华鲟保护形势日趋严重。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