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屡立战功的水情预报室

水质泥沙分析

水质应急监测

寸滩水文站职工在施测流量
□ 本站通讯员 周明 张伟革 张巨涛 徐斌 孙泉
5月26日,“基层水文长江行”拍摄组对长江委水文上游局水质泥沙室和江北分局寸滩水文站进行了拍摄。至此,历时15天,拍摄组长江委水文上游局之行收官。
15天的拍摄之行,在给拍摄组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时,也留下了两个疑问。一是该局基层水文站条件依然艰苦,特别是通过攀枝花分局所属水文站的拍摄和采写,拍摄组亲眼见到了基层工作环境和条件真正艰苦之所在。但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基层干部职工精神面貌依然那么“好”,靠的是什么?二是该局原址是繁华热闹的渝中区健康路,为什么要搬迁到江北这个相对“冷清”的地区?
关于职工精神面貌,上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官学文是这样说的,好的根源一在传承,二在教育。该局职工将水文工作作为自己的天职,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简陋,大家都无条件地把完成水情测报任务作为第一要务,这是几十年来传承下来的,已经成为每一个干部职工的“铁律”。
同时,该局非常重视传统教育,每年新进职工,“进门”的第一课就是传统教育,通过讲授单位的发展史和老同志的亲身经历,向新职工进行传统教育,希望新职工无论水文发展到什么地步,水文的传统和精神不能丢。
就第二个问题,官学文是这样说的,原址的环境和条件已经不利于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而新址地处国家级开发区,充满活力。尽管周边环境不够好,仍在建设中,甚至还要熬上几年,但内部办公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比如,办起了食堂,由职工自己管理,卫生和食品安全有了保障,这样的改善进一步凝聚了职工的向心力,提升了战斗力。
答案有了,疑问解开了。“基层水文长江行”拍摄组继续前行……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