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梯”般的观测路

缆道测验
□ 本站通讯员 周明 张伟革 张巨涛 徐斌 孙泉
“基层水文长江行”拍摄组在完成长江中、下游的拍摄工作后,5月13日,抵达重庆。5月14日,拍摄组按照计划安排,开始了长江上游所属基层水文站点的拍摄工作。
当天,拍摄组将对长江委水文上游局涪陵分局的武隆、清溪场水文站进行拍摄。
从重庆到武隆县驱车两个半小时,沿途频钻山洞。说到这里的山洞,正名应为隧道。偶尔在隧道与隧道之间看到的是两边巍峨的山峰或是陡峭的山涧。从平原地区来到这儿,才真正感受到山和涧的魅力。
武隆水文站距乌江入长江汇合处约70公里,是乌江入长江的最后一个控制站,1951年设立,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卵石推移质等。
此次武隆站之行,拍摄组最难忘的是其水位观测路,这是通往武隆站水文码头的必经之路。那条路是垂直的,依堤而建,有133级台阶,由10个180度转折弯组成,上下有点“天梯”的感觉。不过,上下一次,还真费劲。
说起该站在乌江防汛中的作用,站长罗忠指着站里的历史水位痕迹告诉拍摄组成员:这是1990年乌江大洪水到达的位置,高出今天175米水位30米,当时船已经无法泊岸了,但是,我们不仅及时准确可靠地报送水位,而且流量、含沙量也如期报出,这些大洪水中的监测数据为抗洪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罗忠脸上洋溢的自豪深深感染了大家。
下午3点半,拍摄组来到清溪场水文站,到站后立即投入拍摄。这个站就坐落在江边,距涪陵城区约13公里。该站历史悠久,设立于1939年。目前的站房是2006年从1.3公里外的小镇街道里迁移至此。
迁址后的清溪场水文站实现了水位自动传输、多普勒流速仪施测流量。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大大减轻了职工的劳动,提高了测验精度,生产安全也比过去更加可靠。
清溪场站站长朱辉向我们介绍了该站为三峡工程服务而开展的有关拉沙试验和泥沙报汛等有关工作情况。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