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讯 (记者
陈松平 王春夏)“今年大旱期间,因为缺乏有效灌溉水源,影响了农业生产。大旱后,我们通过扩挖清淤,修建高标准当家塘,抗旱灌溉从此有了家门口的水源。”11月17日上午,安徽省巢湖市庙岗乡芦池大塘清淤扩挖工地上,市水务局技术人员正在现场指导工人砌护坡、建涵闸。巢湖市农建办主任刘军告诉记者,工程完工后,芦池大塘将扩容两倍多,下游2000多亩水田灌溉从此无忧。
小水利连着大民生。连日来,记者在安徽各地看到,像芦池大塘这样的小水利冬修工程在江淮大地遍地开花,为来年农业增产丰收提供良好的水利保障。同时通过实地采访记者也了解到,安徽今年水利冬修不仅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在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理维护上建立了新机制,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产权归谁有、建成谁来管”等现实问题。
工程怎么建?
“八小工程”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潜山县黄铺镇黄铺村,村民们近日对村口大塘感慨颇多:“去年9月进行扩挖清淤,水面扩大到七八亩,蓄水达到1万多立方米,今年夏天大旱时,150亩良田都喝饱了水,抗旱也省心。”
大塘扩挖之前,村民们则用“堰塘像碟子、渠道像筛子、水库像池子”、“渠里水汪汪,田里闹水荒”之类的顺口溜,描述年久失修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
安徽省是一个拥有5000多万农业人口、6276万亩耕地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小型水利工程事关粮食安全和百姓利益。长期以来,受制于投入渠道缺乏和管理主体缺位,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基层干部群众的一大“心病”。
今年7~8月,安徽省遭遇1951年以来最严重干旱,广大干群依托小型水利设施,采取蓄、引、提、调等综合措施,保障了农作物用水需求,减轻了灾害损失,也充分暴露了小型水利工程标准不高、老化失修、管理缺位等问题。
大旱促大干,百姓利益是最大的民生。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问题,组织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通过多方调研,研究出台《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7年底,加固病险小型水库2000座,更新改造小型泵站51万千瓦,加固、新建小型水闸4457座,改造灌溉面积1~5万亩的灌区380处611万亩,扩挖塘坝47万口,整治河沟3.7万条,修复和新建机电井12万眼,末级渠系基本畅通,小型水利工程效益进一步提升,防汛抗旱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5年时间,通过5项改革措施,使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80%以上。”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表示,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在全省范围内以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机电井、末级渠系等8类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推进改造提升,能有效突破农田水利工程的瓶颈,基本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水利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钱从哪里来?
奖补小杠杆撬动民资水利梦
“小农水奖补政策的引导力度大,这回一次性筹齐了50万元,我们兴修水利的信心倍增。”在郎溪县亭子山下的凤河村当家塘扩挖工地上,村主任梅显明告诉记者,在省市县三级财政奖补政策引导下,汇河生态农业公司投资30多万元,群众“一事一议”积极投工投劳,当家塘扩大库容一倍多,下游250多亩水田灌溉有了保障。
“每人只花15元,近3000亩农田旱涝无忧,这钱花得划算!”安徽省和县善后镇高祖村支书汪春站在该村崔汪渠道工地说,通过政府补助投入,结合“一事一议”项目,人均筹资15元,共投入50多万元,该村对崔汪渠道进行彻底整治,将2430米堤防加高1.5米,堤顶加宽3米,清淤拓宽渠道2000多米,翻建涵闸斗门10座,6000多名群众受益。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之后,安徽省用于小农水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幅度增长,但工程建设资金需求仍存在很大缺口。为解决小型水利工程标准不高等问题,更好发挥小型水利工程效益,安徽省每年将投入近100亿元改造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机电井、末级渠系“八小工程”,其中省、市、县财政奖补占40%以上。
针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新趋势,安徽省将通过明确资产产权和使用权归属,加大财政补贴撬动村集体组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意见》规定,对于村集体自筹、农民筹资筹劳建设,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小型水利工程的,财政给予补助。
“补齐小农水建设投入短板,必须创新政府投入方式和社会投入渠道。”安徽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韦金宝介绍,省政府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整合现有支农涉水项目资金,做到“一个池子蓄水,多个龙头放水”,承担全省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任务的50%,其余建设任务由各级农田水利财政专项资金予以奖补。在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的同时,鼓励地方自建、村集体自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创新社会投入渠道。
建成怎么管?
基层服务体系托起养护基石
“幸亏水利合作社抗旱服务队帮助抽水灌溉,今年我流转种植的2000亩水稻得以大丰收。”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种粮大户郭刚对永裕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社赞不绝口。作为安徽省成立的首家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社,今夏发挥了“抗旱顶梁柱”的作用,它的成立和运行,为破解农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缺失的难题,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维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累了宝贵经验。
“水利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在于管理维护好。而要破解管理难题,明确事权产权是前提。”对此各地已普遍形成共识。《意见》规定:实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县(市、区)长负责制。田间工程由受益范围内的村集体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责建设、管理。对现有小型水利工程,按原产权归属和受益情况确定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约定流转给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地域内的小型水利工程原产权不变,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使用管理;未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域内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由村集体民主决策。
对新建小型水利工程,探索按“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使用”的办法确定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对此,安徽已有许多地区开始了实践。望江县水利局局长刘宝元介绍:“随着集体经济的逐步弱化,建后管理成为制约小型水利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的瓶颈。为破解这一瓶颈,我县建立了从县到村、服务全县、覆盖全面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与服务网络,全县按乡镇设立了10个水利站,定编42个,每站3至5人不等,与7个国有排涝站组成了乡(镇)级服务体系;全县131个行政村和涉农社区聘请了村级'水管员',30座小(2)型水库明确了专职管理人员,65个千亩以上圩口成立了3至5人组成的堤委会,初步建成了村级水利服务体系。”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立,激发了多年沉淀在乡镇村落的水利潜能,托起了小型水利工程管养维护的坚固基石。”纪冰表示,今年,该省将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管护机制改革,试点并逐步推广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水工程管护合作组织,明确农水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真正做到“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