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兰电站全景

现场查勘

越野涉水过河
中国水利网站讯(记者 陈松平 特约通讯员 秦建彬 李卫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西藏普兰县,由于缺电,严重制约着这座边境商贸中心的发展。
1995年,带着让当地百姓告别“酥油灯照明、牛粪取暖”的使命,长江委勘测设计专家进驻普兰县,援建普兰电站。
几度寒来暑往,无私的奉献和牺牲,长江委专家在孔雀河畔,用智慧、青春、热血和忠诚为普兰人民托起了一轮永不熄灭的“金月亮”——2000年10月30日,普兰水电站开始发电,全国最后一个“无电县”成为历史。
但是,普兰人民不会忘记——是长江委援建专家,用一束束现代文明之光为他们点亮万家灯火。
“长江委人对口援建的普兰水电站,结束了普兰县无电的历史,普兰人民永远记得你们!”
7月27日,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水利局局长马俊峰的一席话,让前来考察调研水利工作的水利部副部长矫勇、长江委主任蔡其华等倍感欣慰!
1995年,长江委根据水利部的安排,对口支援普兰电站建设,经过艰辛的勘察设计,当年底就完成了设计报告。1999年4月,开工建设。2000年10月30日,普兰水电站开始发电,从此,万家灯火照亮普兰夜空。
高原深处的呼唤
“普兰在哪里?”1995年初,时任长江委设计院枢纽处二室副主任王小毛将要去西藏普兰县援建电站时,家人这样问他。他一时真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普兰实在太偏僻、太艰苦了。普兰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是当时全国最后一个无电地区。
因为毗邻尼泊尔和印度,普兰自古以来就是西藏与尼泊尔和印度等国进行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的重镇。然而,缺电严重制约着这座边境商贸中心的发展。由于缺电,工业无法发展,当地丰富的羊毛、羊绒无法加工,有价值的矿产无法开采,可开发耕地被迫放弃,前景广阔的旅游业停滞在极低的接待水平上;学校无法安排学生上早晚自习、电教无法形成,医院无法使用先进的医疗器械。当地居民仍然过着酥油灯照明、牛粪取暖的半原始生活。
此时,新中国成立已50多年,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没有理由让普兰维持贫穷。电力问题一旦解决,除满足当地军民办公及生活需求外,还将为拟建的加工业、农业提灌、第三产业提供电源,促进普兰经济和边防的发展。必须尽快在普兰建设水电站,这是来自高原深处的呼唤。
其实,普兰境内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并不少,在两个大湖——玛旁雍错和拉昂错之间稍加引水便可装机1-3万千瓦。孔雀河在县境内有500米的落差,水能理论蕴藏量也达1万千瓦以上。
1994年底,水利部决定对口援助西藏10个有水无电县,并将难度颇大的普兰电站设计工作交给了长江委。长江委领导十分重视援藏工作,专门成立了由长江委副主任傅秀堂担任组长、委副总工成昆煌、陆水枢纽管理局局长冯保国任副组长及各有关二级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援藏工作领导小组。为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组织最强的技术力量精心设计,仅设计院就先后投入技术人员100余人,参与设计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有参与多项大、中型水利工程设计的经历。水利部看中的正是长江委的技术实力和长江委人对开发西藏水利事业、为西藏人民造福的热情。
艰难跋涉的勘测者
虽然水能资源丰富,但是要在自然条件严酷的普兰建水电站也并非易事。
撇开交通条件不谈,仅是当地的施工条件就极不理想,地质复杂、覆盖层厚,永久冻土、冰川融雪及频繁的地震和泥石流灾害这些难题哪一个都让人头痛。况且孔雀河没有完整的水文资料,与原规划中作参照的狮泉河有较大差异,不能简单套用。为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必须立即组织人实地查勘。
1995年4月29日,第一批赴藏查勘考察人员一行12人抵达拉萨,这是长江委人第一次在西藏高原上进行水利考察。但刚到拉萨,强烈的高山反应令他们措手不及。多数同志出现了头痛、胸闷、心慌、流鼻血、四肢无力等症状。他们从初到西藏的新鲜感中清醒过来,知道了此行的艰难。
在拉萨,长江委考察队一共呆了10天,与西藏水电勘测设计院进行技术交流,到自治区水文局和地矿局收集孔雀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的水文与地质情况,到各市场了解当地设备、材料及建筑市场的动态。
从拉萨到普兰约1400多公里,所谓路,就是在乱石堆中汽车跑出的路,多数是乱石、河谷和茫茫草原,路途艰险难行。
5月8日,长江委考察队选择了北线,但这条路就是几条在高山深谷中过往车辆留下车轮印迹,不仅坑洼不平、乱石沼泽密布,而且还是滑坡多发地区,道路狭窄,基本上只能行一辆汽车,若遇对面来车,则要倒退数百米才能找到会车的地方,对司机来说,这段路尤如天堑。
王小毛在接受采访时详细地讲述了其间的艰难历程,第一天一辆车撞倒了行人,当晚不得不夜宿日喀则。第二天车又与央视的采访车相撞,幸好双方相安无事,夜宿萨嘎。第三天,天还未亮就继续赶路,这天穿越了90公里的无人区;同时因沙洋河冰雪融化,河水暴涨,汽车无法通过,结果花了3个多小时才由一藏族司机冒险探路过河。而河对岸是乱石、沼泽区,一路颠簸折腾,一直到5月11日凌晨6点才找到住处。稍事休息、进餐后于早上10点出发,在当天下午3点才到了普兰。
考察队用了一天时间做准备,就马上投入了现场的查勘工作中。他们在海拔4000米的河谷、山坡上跋山涉水,每走一步都感到十分困难,但他们没有请临时工,坚持自己选坝址、定坝轴线、进行渠道放样和输变电线路的查勘,往往一走就是几里、几十里,全靠两条腿徒步行走。为获得坝基承载力渗透稳定性的资料,他们下到河里采样挖取砂石料,回到招待所重新筛分烘烤,测流建水位观测尺寸,跳进冰冷刺骨的河里挖坑打桩,浇混凝土,还跋涉于多由乡至中尼边界上的斜尔洼之间,在数十公里长的河段上一段一段地反复调查探寻。白天野外作业,晚上就点起蜡烛对原设计资料进行复核、计算,编写报告。
经过艰苦努力,外业勘测工作结束了,现场工作成果证实了孔雀河水文情况与狮泉河具有较大差异的预测,确定电站装机规模以500至600千瓦最为合适。1995年6月17日,援藏考察队结束了历时57天、行程11430公里的长途跋涉,返回武汉,圆满完成使命。
精益求精的设代人
经过勘测设计人员的不懈努力,1995年底,长江委完成了《西藏阿里地区普兰水电站初步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对电站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一是坝基下砂卵石层的渗透稳定问题,二是高寒地区的防冻胀问题,三是泥沙淤积等。技术难度最大的当数基础防渗问题,组织了大量技术精英对此进行技术攻关,最终确定了垂直悬挂防渗墙和水平防渗相结合的防渗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时任委领导黎安田、张修真、傅秀堂及时任委副总工成昆煌等对三大技术问题进行了技术讨论,高度重视普兰电站设计工作,体现了长江委质量高于一切的一贯作风。
1998年,搁置3年之久的普兰电站迎来了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时期,由长江设计院完成的普兰电站初步设计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批,西藏自治区政府批准兴建普兰水电站,要求当年12月开始前期准备工作施工,1999年4月工程正式开工。
施工之前,招投标工作是电站建设程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阿里地区决定对电站建设采取国际通行的业主负责、招标投标和建设监理制。此前西藏水电行业从未进行过招投标,这一重任又落在具有丰富经验的长江委人的肩上。
因为工程立项较晚,而当年底又必须开始施工准备,所以留给长江委编制招标文件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到一个月。招标文件10月底必须拿出,11月中旬必须完成招投标,否则一拖又是一年。
1998年10月4日,长江委援藏领导小组决定,成立普兰电站设计项目组,并交由长江委设计院负责。设计院在时任副院长钮新强带领下,迅速成立以各专业技术骨干为核心的设计项目部,并进驻长江委招待所集中办公。一是抓紧按初步设计审查意见进行设计的补充和完善;二是抓紧编工程施工招标文件。在项目组的专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下,终于在11月2日完成。
11月3日,钮新强等第三批援藏工作组一行9人飞赴拉萨,向业主递交了招标文件,让业主大吃一惊。原来他们以为像普兰这样小规模工程的招标文件不过是一个条款、三五张纸而己,而长江委提交的成果却有商务条款、技术规范和图纸厚厚三大本,资料之详细、体例之规范让他们赞叹不己。
在拉萨,工作组与业主进行了详细探讨,考虑地方实际对招标文件作了适当修改。第三批援蒇工作组的部分成员参加了11月18日在阿里地区驻拉萨办事处的开标仪式,代表业主向施工单位招标进行提问答疑。具有较强实力和西藏建设经验的武警水电三总队13支队中标。这是西藏水电史上的首次公开招标。
1999年5月18日,长江委正式成立了普兰水电站工程设计代表站,第一批设代王小毛、田波、黄策等赶赴工程施工现场。
设计代表到现场第一件事是移交地形测量控制网。当他们到现场后傻眼了,4年前所做的控制网点所埋的标点全都不见踪影。没有了控制点,施工就无法放样,这将严重推迟电站开工时间,巨大的拦路虎摆在王小毛、田波、黄策等现场设代人员的面前。回忆1995年查勘的情形和比对现有的地形地貌,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的王小毛等一手拿着图纸,一面对应实地的参照物逐个确定控制网点,并依靠施工单位重新建立测量控制网。按新的控制点和地形图,设计代表们在酥油灯下,进行枢纽布置的修改完善和建筑物设计图纸修改,为工程的按期开工奠定了基础。
坝基防渗问题更为棘手,因地质条件复杂,围堰建造时防渗处理相当困难,从而导致大坝基坑开挖时渗流严重,几米深的基坑怎么也抽不干,施工单位认为可能存在地下暗河。这可不是小事,处理不好工程将前功尽弃。田波等认为存在地下暗河的相对性不大,但他们不是地质方面的行家,现场也缺乏这类人才。
为谨慎起见,长江委在接到设代站报告后,在最短时间内从综勘局选拔出许刚林、黄孝泉、王振波3名技术骨干,紧急飞赴西藏。
9月初,3人赶到了普兰,经过10多天的认真查勘,他们排除了地下暗河存在的可能性,并认为基坑渗水的问题出在围堰防水墙的防渗性能上。在施工单位做了防渗处理后,基坑很快就被抽干。
普兰的冬季不适合施工,1999年9月20日,田波、黄策和综勘局援藏的3人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胜利凯旋。2000年4月28日,施工条件刚刚具备,长江委的第二批设代人员张风、万启宣就从武汉启程,于5月5日进驻工地。
张风、万启宣几乎天天泡在施工现场,了解工程进展状况,参加基础验收,就有关技术问题与监理、施工单位交换意见,相互沟通,共同协作,工程进展较为顺利。
在现场设代过程中,长江委设代人员以工程为己任,精益求精,严把质量关。针对监理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主动承担起部分管理职能,严把质量关。
王小毛说,毋庸讳言,长江委的这些控制质量的建议会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投资,因此在最初,业主与施工方是难以接受的,设代人员与他们有过磨擦,这在工程的前期尤其明显。但随着双方交往的加深,长江委扎实严谨的工作态度最终赢得了业主和施工方的尊敬,双方最终走到了一起。
普兰人的梦想成真
首台机组发电是普兰电站2000年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厂房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对整个工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武警普兰项目部仅有一名技术人员负责整个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力量明显不足。长江委设代人员知道情况后,主动利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协助项目部,保证此项工作能顺利完成。
在压力管道的金结安装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由于没有随时进行安装精度复测,加上制造厂家方面的部分原因,致使上镇墩下游侧管段出现约2厘米的错台现象,压力管道轴线与设计也有偏差,情况一度相当棘手,设代人员与监理、施工方联合技术攻关,最终解决问题。8月31日厂房胜利封顶,厂房发电已初具条件。
然而,对偏僻的普兰电站而言,工程的进度与施工进度并不等同,由于工程几乎所有的建材与设备均需从外地运入,尤其是机电设备主要从华东和华中购进,先须从铁路辗转送到格尔木,再由公路送至拉萨,然后转往普兰,交通线路漫长,中间环节多,路况条件差,各种发电设备进藏情况很不理想,直到10月份,砺磁设备与盘柜仍一直没有送到。
2000年如果发不了电,普兰人民盼电的愿望必将落空,他们又将在无电的苦难中熬过一个寒冷的冬季。
按原计划,张风和万启宣应于9月20日离开工地返汉,见此情形,他们向长江委提出留守工地,直到发电后再回来。长江委也考虑到两人均非机电专业出身,决定主动派一名机电人员前去协助。9月29日,机电处的林建雄从武汉出发,经过一番周折后于10月10日到达普兰,由于各级督办得力,各种机电设备相继运送而来,盘柜在10月中旬到工地,砺磁设备也于10月27日运到,参建各方和厂家派来工作人员经过紧急调试安装,一切正常。
10月30日,普兰电站1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获得成功。11月1日,电站通过72小时试运行。设代人员详细整理了电站运行的各种数据,于3日将全部资料整理交付业主,并嘱咐了次年工程建设的注意事项。11月4日,张风、万启宣与林建雄3人离开普兰,5天后回到长江委,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从1994年接受对口支援普兰电站设计算起,长江委为电站的建设默默耕耘了6年,其间共8次派30余人次赴藏,协助完成了建设及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招标文件编制、施工详图及现场设代等工程设计的全过程,100多人参与了电站设计工作。
回顾当年援建的往事,长江设计院院长钮新强感概地说:“为了普兰电站的建设,为了实现普兰人民望眼欲穿的盼电夙愿,长江委援藏人员,尤其是亲身参与普兰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专家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他们的努力结束了普兰县长期有水无电的历史,体现了民族团结的愿望,也凝结着长江委人对援藏事业的执著感情。”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