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院院士潘家铮再说三峡工程 |
|
2006-09-06 |
●三峡工程:一个艰难的历程,就要胜利在望了。
●156米蓄水,长江防洪的一个里程碑。
●不能为保留古代的“文明”作为我们行为判断的唯一标准。
●长江委站的位置高,应该有更广阔的思路和视野来做好工程。
9月1日,依然火热的三峡工地再次因长江三峡三期工程的验收而“炎热”起来。两院院士潘家铮,多次作为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委员会的成员、专家组组长,见证了三峡工程的每一个建设过程。如今这位八十岁的老人,再次作为国务院长江三峡三期工程预验收专家组组长在坝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潘总,您是三峡工程建设参与者与见证者,作为专家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您参加了三峡工程二、三期验收,您觉得每次验收给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潘家铮:三峡工程施工的工期非常长,有17年之久,其验收工作是分阶段进行,大江截流、围堰挡水发电等等,进行过多次验收,我都参加了。现在是三期工程的验收,也分几个阶段进行,我每参加一次验收,都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就好象一个人要进行长征,要实现一个艰巨的目标,每参加一次验收,就好像离这个目标近了一步。这次三期工程的验收,好像已看见隧洞洞口的亮光,也像万米长跑到了最后冲刺阶段。看到三峡的建设者攻克了多少难关,解决了多少难题,创造了多少记录,一个一个台阶这么过来的,心里感到很激动,很欣慰,这么一个艰难的历程我们就要胜利在望了。但是另外一方面,越到最后阶段,我心里也越不感到轻松。我总是说,专家组的验收,尽管做了大量调研,还只是形式上的,真正的验收是大自然的验收,是历史的验收。只有通过了自然和历史的验收,三峡工程才算是真正通过验收。所谓自然的验收就是大洪水的考验,强地震的考验。所谓历史的验收就是有些问题在短期内还看不出来的,比如泥沙、生态环境、移民能否安定致富等现在都还看不出来。尽管工程建设我们现在胜利在望,快要竣工了,工程本身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但它还要经受住今后的各种考验,并不会轻松。
记者:您认为,156米蓄水后,长江防洪形式会有什么改观?
潘家铮:三峡工程达到156米蓄水,对于长江防洪来讲,这应该是个新的里程碑,长江防洪形势进入新阶段。长江到目前现在为止,干流上还没有一个有效调控洪水的大工程。尽管三峡工程已经蓄水、发电、通航三年了,但只是临时围堰挡水,没有什么调蓄库容。今年蓄水到达156米后,从明年开始,长江上游将有一个非常大的有效防洪库容,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从明年开始就有了,往后效果将会更明显,所以我认为长江防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有了三峡防洪水库,荆江遇百年一遇的洪水是可以保安澜了,用不着动用分洪区,可以旱涝保收。三峡工程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城陵矶起相当大的调蓄作用。以后溪洛渡等其他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将会进入更理想的阶段。
记者:4年前,您曾对长江委及长江设计院的成绩赞扬有加,并有殷切的期望。现在您对长江设计院的设计工作有什么评价和进一步的期望?
潘家铮:长江委跟长江设计院经过这么几年的锻炼,更加成熟了,又有新的进步。三峡工程的设计,现在可以说,首先称得上正确,没有失误。其次是很多问题都研究得很深入、透彻,好象国际国内还没有一个设计单位承担过三峡这样一个水利枢纽的设计总成。所以长江委和长江设计院完全可以以此感到自豪。但是进步和发展永远没有止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么大的一个设计院,它也有它的不足。一个省的设计院、地区的设计院,它也有自己的长处。一个设计院要想不断进步,不断壮大,不断发展,应该广泛吸收人家的先进经验和优良作风,能把人家的优点吸收过来,那它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我希望长江设计院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吸收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与时俱进。
另外,长江委作为大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机构,希望他的设计观念、设计思路能比一般的设计院更高一些,更开阔一些。因为一般设计院接触到的问题都没长江设计院这么广阔,这么复杂,这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人们设计一个工程,往往容易就工程论工程,往往只希望这个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很难看得更远。如果就工程论工程,可能某些决策是有利的,但是就整个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来讲,不能这么做。我认为,长江委站的位置高,看得远,应该有更广阔的思路和视野来做好工程。
现在国家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这些大原则在设计中往往容易忽略。例如,设计一个工程只追求其效益大,多蓄水,多发电,不考虑其他社会效益,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一切拿数字来比较,这不完全正确。长江委应该发挥行使好自己的职能,长江委要考虑更深一些,将各方面都协调好。
记者:现在设计院都实行企业化管理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潘家铮:现在设计行业虽然企业化了,但是设计作为企业与完全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还有区别的。应该顾全大局,有的问题业主还看不到,但设计院能看得到。我希望设计院特别是像长江设计院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虽然我们也要讲经济效益。但总的讲,国家的长远利益总是要放在第一位,这就是长江设计院和一般企业不同的地方。应当始终记住这一点。 记者:三峡工程建成后,我们还将面对哪些新的问题,还应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
潘家铮: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上的问题,比如说重力坝是分块浇筑的,设计和施工质量都很好,但纵缝灌浆后仍有拉开现象,这种问题需要继续探讨下去,彻底弄清。重力坝是较简单的坝型,其研究也是没有尽头,认为已解决的问题也会出现新的情况。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是工程建设本身和社会之间、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三峡工程完工是我们事情完结了,可能还是一个新的起点。三峡的防洪任务过去初步设计对其有很明确规定,在新形势下,防洪的原则、调度等都需重新研究。我一直认为,三峡工程和上游一批工程建成后,长江防洪和江湖关系等等都值得研究,三峡工程竣工的时候可能是长江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规划设计新阶段的开始。
三峡建成后库区地质灾害问题、水质问题以及清水下泄等问题在初步设计中都有研究,大的方向是清楚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我们认真去落实。比如水污染问题,我认为基本问题还在于源头的防治。几千年来,人们将长江当作一条天然的下水道,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的发达,不能这样下去了。不论三峡工程建不建,都得改变。应该说,三峡工程兴建对从源头防污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促进了对过去那种错误做法的反省。国家花这么大的投资建三峡,也花了大力把所有的污水控制起来,进行污水治理,达标排放。所以我认为三峡工程对治理污染是一个很大的正面促进作用。另外,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位高了些,水流速慢了些,排污稀释能力确实要降低,但绝对不是死水一潭,每年4500亿立方米的水都要通过大坝泄下去,夏季大量泄洪,水位很低,枯水期水质变清,抬高库水位,在三峡库区治污问题上,只要按照中央的规定严格执行,加上水库水位的大起大落,三峡水库的水质只会比以前更好。
清水下泄对河道有有利的一面,将河道刷深了,水位下去了,对防洪来讲肯定是好事。不利的一面是可能会冲刷某些堤段基础,造成河岸崩塌,导致险情发生,目前这些现象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正在加紧研究部署。
记者:长江三峡文化是中国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湍急的江水、峡江的纤夫、川江的号子,还有孔子临江一声“逝者如斯夫”的感叹……您觉得建成后的三峡工程将给新三峡增添哪些新的文化特色?
潘家铮:你说的这些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我们没必要都保留下来。川江的号子是纤夫的一种呼喊,当然非常好听,但是是建立在纤夫像牛马一样痛苦的呼喊上的,对于现代文明来说已经不适宜了;湍急的江水的确很壮观,但代价是船破人亡的悲剧,大大妨碍了航运的发展。总之,你要保留湍急的江水,只能放弃航运的发展;要听川江的号子,只能让劳动人民做牛做马。这是文明的两方面。
修建三峡后,很多人感到遗憾,听不到号子,看不到湍急的江水。但我们能为了这而不去建三峡工程吗?这些“文明”消失了,但很多新的东西出来了,比如高峡出平湖,巨大的船闸,万吨船队的过坝,大坝泄洪,这些都非常壮观,三峡工程建成后,我相信会有很多壮丽诗篇出现,胜过孔夫子的一声感叹。我们不能把保留古代的所谓文明作为我们行为判断的唯一标准。有些东西可以保留,但不能因此而停滞发展。石库门是上海的一种文化,很有代表性。石库门我也住过,每天早上起来倒马桶,为了保留这种文化,你愿意住在石库门里吗?你能让1000多万上海人过这样的生活吗?已经不可能了。讲生态环境和文明保护等都要明确一个问题,变化是人间正道,否则就违背了人类和宇宙发展的规律。
记者:您今年十月就要度过八十寿辰,我们提前祝您身体健康、长寿。
潘家铮:谢谢。 来源:长江水利网 2006年9月5日 |
|
李真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