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大发向村民们讲解数十年前留下的水渠设计图纸 新华社供图
□本报通讯员 汪军 记者 王伟康
11月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当他准备同代表们合影时,看见了在后排站立的两位老人。总书记拉起两位老人的手,请他们到自己身边就座合影……其中一位老人,就是来自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党支部原书记黄大发。他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山引水为人民,使曾经缺水干旱的贫困村面貌一新。
总书记尊老敬老的举动温暖了无数中国人,更让82岁的黄大发热泪盈眶。“我只是山区的一名普通党员,做了一些小小的事情。”黄大发说,“总书记对我们老党员关心得很、尊敬得很,我很感动,也很光荣。”
莽莽黔北深山里,藏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间蜿蜒盘旋。这条修建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便是黄大发。
1958年,23岁的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被大山层层包围的草王坝,没有水源地,祖祖辈辈饱尝无水之苦,极为贫困。黄大发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
在重重山岭中修渠引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不通水,草王坝的贫穷面貌便永远无法改变。黄大发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但黄大发的心没有被洪水冲散,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执念:我是村支书,有责任修通水渠,解决村里饮水问题,改变贫困现状。“没有技术就去学技术,没有资源就去要资源”。
第一次修渠的失利,也让黄大发意识到,修水渠靠的不仅仅是热情,还需要知识和技术。1989年,黄大发申请到枫香水利站跟班学习水利知识和开凿技术。之后的3年时间里,他从零开始苦心钻研水利知识。为了赶上进度,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经常学到深夜还不舍得去睡。陪伴他的,除了煤油灯,还有那内心深处坚不可破的修渠梦想。
后来经过多方奔走和申请,1992年年底,修渠工程终于立项。第二年正月初三,水渠工程冒着大雪开工。黄大发既当指挥长又当技术员,年近六旬的他冲在最前面。在修擦耳岩段时,一处倒悬的崖壁成了难题,黄大发把麻绳系在自己身上吊下悬崖测量。
修渠期间,黄大发的女儿和孙子相继因病去世,他承受着悲痛,坚守在修渠一线,以愚公移山之志建成这条生命之渠。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河水第一次满满当当地流进草王坝村,全村老少扛着锄头一路呼啸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渠蓄水,把祖祖辈辈刨食的旱地变为稻田。黄大发坚持了几十年,终于实现了当年许下的诺言,这条渠也被当地群众命名为“大发渠”。
水渠修好后,黄大发又带头搞起养殖业、种植业,带领群众进行“坡改梯”,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
草王坝村后来和其他4个村合并成团结村。“作为团结村党支部第一责任人,我一直将黄老支书当标杆,团结好全村127名党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群众做好榜样,带领全村5430人奔小康。”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王发贵说。
如今的团结村,黔北民居亮丽气派,房前屋后环山绕水;柏油马路、水泥路山间盘绕,道路两旁郁郁葱葱。“以前村里缺水,村民吃包谷饭都困难;现在,吃大米饭早就不是问题了。”黄大发介绍道,已经82岁高龄的他依然行走在巡渠、护渠的道路上。
谈及未来,黄大发说,还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要不忘初心,要有党员该有的样子,再为村里多做点事。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7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