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岳虹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景甲桂林。”这是近代爱国诗人吴迈对阳朔的赞誉。而西街是阳朔的著名景点,作为中外驰名的步行街,它既有古风韵味的古迹故居,又有现代气息浓厚的酒吧商铺,古老而繁华,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
7月1日—2日,阳朔县普降暴雨,2日21时45分穿城而过的漓江在阳朔水文站的水位达到1967年建站以来的监测峰值。西街也遭遇洪流侵袭,积水深达1.5米以上。洪流之中、洪水退去以及现在的西街是怎样的呢?
7月2日:40张竹筏在西街救援
7月2日,西街灾情愈发严重,早已备好的40架竹筏在筏工师傅熟练的操作下驶入积水成河的西街,对洪水围困人员实施救援、转移。
“在西街,竹筏要比冲锋舟更适于救援。”当被问及为何没用冲锋舟救援时,阳朔县水利局副局长谢明才为记者答疑,“西街临漓江,位于县城中心,街道较窄,约8米宽,近800米长的街道向外辐射成一个道路走向复杂的核心区。冲锋舟‘吃水’太深,调用时间更长,行水冲击力可能会对西街周围的建筑产生影响。我们这儿竹筏较多,它在水中灵巧轻便,对于内涝救援更合适。”
40张竹筏是由当地的遇龙河漂流有限公司提供的。
“阳朔的暴雨基本是在7月2日凌晨3点左右开始格外猛烈。”阳朔县水利局局长、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梁军城向记者介绍,当日11时,阳朔县防指发出通知,将本县洪涝灾害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
7月2日上午9时,县防指联络相关企业,将竹筏运抵西街附近。同时,警察、城管人员、武警官兵等通力协作,封锁西街的出入口——蟠桃路和抗战路,以避免人员随意流动造成伤亡。随后竹筏驶入,开始救援,转移群众。
据了解,在县防指各位成员的通力合作下,西街救援工作持续到次日凌晨,转移了至少2000名游客及当地群众。
7月3日:洪水基本退去 1000余人清理打扫
7月3日11时县城积水基本退去,阳朔社会各界群众积极投入,第一时间开展灾后恢复工作,将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
“退水的同时,灾后清理恢复工作便开始了。1000余名干部职工、近500名武警消防战士与社会各界群众都积极参与到西街的清扫工作中去。环卫部门开展灾后清洗及街道消毒杀菌工作,防疫部门负责消毒药品和灾后防疫宣传单的分发。”县防办主任张初姣说。
7月5日:内涝“有痕” 但西街已基本恢复元气
7月5日15时30分左右,记者来到西街,看到白色墙壁上、桥梁石块上,1.5米甚至2米以上的积水痕迹犹在,街道依然有些潮湿,一些商家将受淹的物品拿到街边来晾晒。
但西街的风貌已基本恢复,中外游客也开始重新出现,西街已大体恢复元气。目前,县城供水、供电、交通基本恢复,社会秩序良好。
洪水过后,美丽阳朔已基本恢复了她的秀美。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7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