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河上空层次分明的厚重乌云(记者 张佳鑫 摄)
塌方处表面的泥土与生长着矮草的大堤形成了鲜明对比(记者 张佳鑫 摄)
横河大堤迎水面与背水面的水位差对大堤形成巨大压力
(记者 张佳鑫 摄)
参加抢险的武警官兵正在搬运加固用的石料(记者 王玉泉 摄)
水塘对面的抢险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抢险现场(记者 王玉泉 摄)
武警官兵奋力用砂石填充编织袋作为固定大堤的填充物(记者 张佳鑫 摄)
民众在用石料压实导渗沟 (记者 王玉泉 摄)
中国水利网站7月1日讯 (记者 张佳鑫 王玉泉 通讯员 吴晓珺 汪国庆)6月30日中午12点多,安徽和县善厚镇村民严德英,在查险途中,看到横河大堤一处背水坡有浑浊水往外冒,立即上报。经验丰富的生产队长看到情况后当机立断,根据应急预案进行汇报。下午两点左右,当地防汛负责人率队赶到现场,迅速组织民兵、民工抢险。1小时内,马鞍山市武警支队官兵在加固完一处塌方点后,从附近匆匆赶来,戮力同心,奋力打桩、添加土石方。马鞍山市武警支队贺副支队长说,自26日以来,他们派出300人轮番上阵,参与和县防汛抢险,已经处理完4处危险点。
在抢险现场,记者了解到,这处塌方长度达50多米。放眼望去,记者看到,作为滁河支叉河流的横河,大堤迎水面水位依然很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背水坡水塘水面相对很低,高度差对大堤形成了较大压力。塌方处表面泥土外露,与附近长满矮草的大堤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堤背水坡一侧的水塘,给救灾物资运送带来了很大难度。在水塘对岸,一队武警官兵用铁锹快速地往编织袋里装充碎石,高强度的劳动使得子弟兵们气喘吁吁。几分钟后,在旁边原地休息的另一队人员接过工具。人员轮番休息,但抢险工作一直持续,一排排已经填充满碎石的编织袋堆放在水塘边。一艘小船快速往返于水塘两侧,把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大堤处。
在背水坡的塌方处,一排木桩已经在背水面矗立起来,底下填满了对岸战友送来的土石。抢险行动仍在紧张开展,挖掘机已在背水坡挖掘出导渗沟,导渗沟表面也用石砾固定。截至6点30分许,此处塌方处置完毕,所有人员得以短暂休息。在大堤上的挖掘机旁,记者仍能感受持续运转产生的滚滚热浪。
和县水务局技术人员说,此轮强降雨以来,滁河襄河口闸闸上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6厘米,也超过保证水位89厘米,给大堤造成很大压力,和县先后发生大小险情20余处。县防指依据险情迅速制定抢修方案,调动力量进行固基和导渗。如果有涌流,则在加固子堤同时,搭建反滤围井。此处塌方虽然暂时处置完毕,依然要加强观察。“县里制定方案,每公里派30个农民工24小时无缝巡堤查险。仅善厚镇就有2000多人投入到巡堤查险和抢险处置工作”刚刚参加抢险的和县水务局党组书记陈定勇说。
“28日凌晨4点接到县防指命令后开始除险,下午3点多把一处塌方处置完毕后,队员回到家不到1小时,又马不停蹄,赶到一处漫堤进行抢险。”和县武装部副部长周永宏说,“全县300余名民兵日夜奋战到精疲力尽,情况仍然严峻。紧急时刻,马鞍山市军分区陈政委率队来现场,调动雨山区、当涂县人武部100余人参与抢险。”
“高水位浸泡很长时间,虽然水位下降了一些,但仍然超保,不能放松警惕”“这处的大堤塌方了,但人心没有塌”……和县的主要领导组织完此次抢险后在大堤上对周边的人员进行总结动员。
截至6月30日,滁河已超保证水位57小时,随着高水位浸泡时间增长,滁河大堤险情不断增加。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境内的滁州、马鞍山市已发生险情54处。沿滁各地广大干群24小时不间断巡堤查险,防微杜渐,尽早发现、尽快处置,将危险降到最低。目前已动员军队、民工等抢险人员1.7万人,对滁河堤防严防死守。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