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头示范园区不仅给洪水设立专用通道,而且打造了水生态长廊 张凯/摄
□本报记者 董自刚 陶丽琴 唐瑾 肖智勇 张凯 通讯员 刘珊宇
思南,贵州省铜仁市一个偏远的山区农业县,在人们的印象中,它原本应与传统相伴相随,但在该县塘头镇却有着一个位居前沿、充满现代气息的水利示范园区:整个园区水利设施由一套集远程数据采集、远程视频监控、流量自动调节、水肥一体化于一体的综合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精品水果、生态蔬菜、良种苗木等高效农业实现了自动灌溉科学生长,不仅吸引人们到这里采摘,而且清澈的渠水、原生态的河沟、绿色的生态植被使这里形成了“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助农”的发展格局,大大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
思南县塘头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贵州省2014年认定的100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试点区之一,园内规划了6个片区,有7家企业入驻,并培育了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但由于园区现有水源供给不足,灌溉设施不适应现有产业结构,防洪排涝设施标准偏低,一度制约了园区进一步发展。
2014年,贵州省水利厅把塘头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全省首批4个山区现代水利试点项目之一,进行了高标准、现代化的水利建设,并探索“建管养用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正是这一试点项目的实施,使得山区原本匮乏的水土资源得到高效集约利用,形成了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与人居生活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
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建得起这样高标准的现代水利设施?又怎样管得好、用得起,使其持续发挥效益?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塘头山区现代水利试点项目区。
紧扣当地发展需求,力求山区现代水利效益最大化
思南县地处武陵山脉与大娄山山脉之间,境内以山地为主,坝地较少,经济欠发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思南县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实施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然而,“下雨就淹、天晴就旱”的现实,让思南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变得异常艰难。
2014年6月,一场暴雨导致塘头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关中坝片区3000亩核心基地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如果没有完善的水利设施,农业说没就没。发展高效农业要以现代水利为基础。”思南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安德琼道出了水利对思南农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塘头高效农业示范园的水利问题在贵州全省很有代表性。为破解影响山区农业发展的水利难题,2014年9月,贵州省水利厅以思南县塘头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建设平台,进行了总投资6800万元的山区现代水利试点。
现代水利要求,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规划水利,以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管理水利,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水利,从而实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实现水土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
记者了解到,试点项目区水利工程建设紧扣当地发展需求,包括解决农业示范园区灌溉用水、园区防洪排涝、周边地区2.8万群众饮水安全等问题。整个项目涉及塘头镇关中坝、芭蕉坝、将军坝、机场坝、青杠坝、大旗山等6个片区,总面积1.445万亩。2014年实施完成了关中坝片区试点项目,其余5个片区计划在2017年前实施完成。
塘头镇人文地理在贵州很有优势,2013年被列入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此次水利建设中完成并投入运行的尧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塘头污水处理厂,解决了塘头集镇及周边村寨的饮水安全和集镇排水、污水处理问题,为塘头镇实现“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示范小城镇目标提供了水利支撑。
关中坝试点区新建了分洪渠和分洪闸门,治理了淤积的河沟,使原来留滞于低洼地区的洪水有了专门的通道。建设了泗河坝水源工程,可满足1200亩耕地用水;对种植基地布设管网系统,可采用微喷灌形式对田间不同作物进行适时精准灌溉;管网系统干支管节点处布设水表和阀门等设施,可对片区内用水进行准确计量。此外,还在园区规划了200亩精品区,实现水肥一体自动化控制灌溉。
建设自动化程度如此高的系统仅靠水利资金显然难以满足,钱从哪里来?安德琼副县长介绍说:“县里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农业、林业、国土等涉农项目资金6800万元,实行项目资金集中打捆使用。”光是政府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园区水利建设的需求,PPP模式应运而生。水利部门在规划园区水利建设的同时,就和园区内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达成了协议,水利部门负责水源部分、主管网部分的投入建设和运行维护,田间部分由企业、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投入并负责运行维护,PPP模式为该园区水利建设田间工程撬动了社会资本2.608亿元,多渠道投入方式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塘头山区现代水利仅完成了关中坝区试点项目,但带来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用思南县水务局局长杨光富的话来说,就是解决了乡镇供水、灌溉用水、防洪排涝、景区配套等四大问题。
关中坝片区地势低洼,据塘头镇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这里每年汛期都有5~7天浸泡在水中,淹没最深处达3米,农业结构调整前每年洪灾损失达30多万元。特别是2014年高效农业示范园建成后发生的特大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余万元。山区现代水利项目实施后,有效解决了关中坝片区的内涝问题,实现了“洪能防、涝能排,供水及时有保障”的目标。此外,新建的生态堤、人行便道、生态长廊、生态植被等有机结合,不但美化了园区,也同步推动了“农旅一体化”。
更重要的是,山区现代水利紧扣当地以及群众的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打造了农村水利的升级版,提升了农村、农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探索建管养用一体化机制,力求水利投资效益最大化
2014年9月13日下午,关中坝片区5个村的用水户代表及园区企业代表33人齐聚塘头镇政府会议室,成立了思南县第一个山区现代水利试点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塘头镇关中坝农民用水户协会,标志着关中坝灌溉管网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有了责任主体。
农村水利发展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使工程运行好、维护好、持续发挥效益。近年来,贵州省水利厅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建管养用一体化”的农村水利发展模式,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破解水利管理难题。
建管养用一体化的本质特征,就是把用水户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参与者,形成“我的工程我要建、我要用、我要管、我要爱护”的局面,解决过去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问题。
在“建管养用一体化”思路的指导下,思南县建立了“供水管理单位+党支部+用水户协会+用水户”的管理体制,通过协议明确职能职责、收益分配、资金使用等,实现“管理有序、持续发展”的目标。
建管养用一体化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产权明晰、专业化与社会化互补的管理模式。试点区建设在设计方案中明确:以管网系统中输水管和田间配水管分水口为界,将系统分为两部分,分水口以上为水利部门建设及投资范围,分水口以下由用水户负责建设及投资。国家投资的全部界定为国有资产,由小溪河水系工程管理所、塘头供水站管理维护,其余按“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确定产权归属和管理维护责任主体,并颁发工程产权证、工程使用权证。这种管理模式走出了过去管水职责不分、大家都想管却又都管不了的困境。
二是推行群众参与式管理模式。成立用水户协会,制定《用水户协会章程》及管水、用水制度,选举产生协会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方全程参与项目工程建设管理,有效化解了以往水利工程建设占地与群众利益冲突等矛盾。
三是建立“两部制”水价模式。以“成本水价+维修费用+管理人员工资+村集体公益性提留”为原则,建立基本水费和计量水费相结合、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通过召开用水户水价论证会并报上级部门批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内水价为1.1元/立方米,超定额用水价格1.5元/立方米。实行“两部制”水价既可促进节约用水,又能化解工程建成后无人管、无钱维修的难题。同时,水价中考虑了村集体公益性提留,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空壳”的问题。
水费由用水户协会收取,每年除提取一定比例交给水管单位作为主体工程维修养护费外,其余部分按照清淤补漏、维修、电费开支,管理人员薪酬及社会统筹,折旧和专项基金等不同比例专户储存。主体枢纽工程的更新改造和维修养护费以县级财政和上级资金补助为主,灌溉水费作为补充。接入点以内的水利设施由用水户协会负责维修养护,其费用在农业水费中列支。田间灌溉设施的维修养护由企业、大户等用水户自行承担。
水价是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关键。1.1元/立方米的农业水价在经济欠发达的塘头镇能收得上来吗?据思南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关中坝片区发展的是高效农业,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而精准灌溉又减少了用水,这一增一减,使用水户得以承受水费。此外,用水户参与了水价制定,对水价也是认同的。
这样的水价能否维持工程良性运行?记者在《思南县塘头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现代水利总体规划及2014年试点区实施方案》中看到,水价中包括了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工程以20年为折旧年限,测算的年运行成本278.80万元,年灌溉和供水收入为329.03万元,具备财务生存能力,并且还可收回投资。
打造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经济,力求水利惠民效益最大化
山区现代水利,现代技术应用是最突出的特点。记者在园区管理房大屏幕上看到:灌溉体系中的干管、分干管、一级支管处等重要管网分水处均可以自动测流、测压,具备自动输配水功能,用户可自由选择现场点控、管理房群控、远程网络片控,还可以采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实现控制。只要轻点鼠标,数据信息与视频信息实时显示。
据了解,关中坝片区试点项目自动化系统分为传感信息采集、视频监控、智能分析和远程控制等四部分。除1200亩土地灌溉可以自动控制外,还重点打造了220亩以土壤墒情为灌溉指标的精品区,可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要求实现精准灌溉,节水30%以上;还能实时监测土壤肥料、养分情况,并根据预设的作物施肥配方指导作物施肥,实现水肥一体化。以高水平的自动化体系为依托,山区现代水利把塘头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同时打造了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
所谓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思南山地占总面积的48.5%,丘陵占总面积的39.78%,其发展长期受制于耕地资源的紧缺和工程性缺水。以现代技术为支撑,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土资源的产出效率,是思南乃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现实的选择。
塘头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高效农业+山区现代水利”的模式,采用了集气象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水肥一体化、滴灌、微喷灌、管道流量远程控制、水泵自动启闭及远程控制等于一体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对高效农业生产进行全过程动态控制,优化了农业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水土资源实现了高效集约利用。示范园区产出的精品葡萄等其他精品水果、蔬菜品质优良,价格也高出普通果蔬许多。
生态经济不止体现在高效农业上,还有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思南以建设生态水文化为主题,推行“农旅结合”,发挥现代水利在建设乡村文化旅游、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在塘头关中坝农业产业园区,以建设生态渠为载体,渠道两旁生态植被覆盖,杨柳依依,渠中养鱼,游客可乘小船一览园区美丽风景,还可品尝鲜美的大闸蟹。过去水患连连的塘头小溪沟如今建设成生态水文化走廊和亲水通道,打造成可发展乡村旅游的生态湿地公园,人与自然、现代水利与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成为水利工程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建成的样本。
群众是山区现代水利建设最大的受益者。据思南县统计,供水项目覆盖范围内家家户户都安上了自来水, 90%的家庭用上了洗衣机,80%的家庭用上热水器,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园区土地流转的家庭每亩每年可获得500元的流转费,还可以就近在园区打工,同时照顾家人,避免了过去夫妻分居、儿童老人留守带来的一系列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塘头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到两年,山区现代水利也才完成一期项目,眼下园区周边群众还没有富裕起来,但项目区覆盖了4万多群众,园区示范已带动周边近1万农民。这幅发展生态经济的图景在点燃思南山区群众致富希望的同时,未来必将转化成当地农民实实在在的利益,而贵州的山区现代水利也将在全省同步小康的进程中破茧化蝶,结出累累硕果。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