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两会期间,车黎明走到哪都随身带着两张图片:“你看,这个就是蓝藻爆发的景象,整个水面厚厚一层绿色,水厂只能停止生产。这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例子。后来我们投放了大量滤食性鱼类,只用三四天的时间,效果非常明显。”
出身科研院所,现在又主管渔业、科技工作的车黎明,对水体富营养化有着深入透彻的研究。这位关注水域荒漠化问题已有七个年头的副厅长,特别想把这个问题带到两会上来呼吁。他给记者解释道,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多是因为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而雨水把化肥冲刷后流入江河,导致水里的氮、磷、钾等增多,进而导致藻类疯狂生长,以前曾发生过太湖、滇池的蓝藻暴发,基本上都是这个主要原因,最终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给周边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记者了解到,在以往水利部门采取的对策中,更多的是工程措施,比如太湖曾采取加大水体交换力度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缺陷,结果只是把藻类浓度稀释了,并没有根除。车黎明结合自己在擅长领域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向水里投放鱼类,渔业上的说法叫增殖放流。特别是滤食性鱼类,它们的鳃长得像滤网一样,可以把水里的藻类过滤出来,然后全部吃掉,这对于治理水体污染效果非常显著。
“我们每放一条鱼苗,就好比是在地里种了一棵庄稼,或者相当于在山上栽了一棵树一样。”车黎明说,“这种栽种水生或挺水植物吸收氮、磷、钾,再凭借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把水中的藻类统统吃掉,就构成了一个非常符合生态理念的生物循环。最终的结果是,水体净化了,环境改善了。”
水域被称为蓝色国土,我国的江河湖泊包括海洋在内,面积几乎达到国土总面积的1/3。在车黎明看来,不去耕作这片国土,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像种地一样,我们还要‘种水’,计算下来,种水的投入产出比几乎可以达到1/5。”他甚至真诚地希望,我们国家能确定某一天作为“种水节”,通过这种方式,提倡科学、有效地开发蓝色国土,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
从水域生态,车黎明又自然地谈到了水生态文明:“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周边的系列生态才能形成健康循环,这是水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及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命题的理解,他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要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建设“生态中国”,国家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就好比人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所谓的美丽不是外表而是内在,只有健康才是最美丽的。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