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周德宝 记者 王伟康 通讯员 王昱
出贵阳,下龙里,车队沿蜿蜒的盘山公路在雾中穿行……中央和省级媒体“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看贵州”采访团,来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湾滩河镇桂花村。
桂花村坐落在半山腰,木屋和砖房错落,古朴与淳朴并存,是布依族居住区,也是深度贫困村。村不大,173户780个村民散布成5个组。村里的“五朵金花”身着民族服饰,端着米酒,唱着山歌,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桂花村群众心中,与水有关的日子都是重大节日,都会穿上民族服装以示隆重。”湾滩河水务分局局长王连华说。
抿一口“小锅米酒”,甘洌醇厚。村民王连英说,桂花村的“小锅米酒”,祖祖辈辈以家庭作坊式酿造,主要用于自家饮用。
在村民王积明家木屋里,灶前的炉火正旺,一口大锅热气袅袅,这便是他家的“酒坊”。
“该换水了,该换水了!”这位70岁的老人指挥着老伴和前来帮工的邻居。
水,是酿酒的重要原料,发酵靠水,蒸煮靠水,冷却也靠水。“单锅出酒50斤,需要5挑水作为冷却水。”一挑两桶,重达百斤,如此一来,酿造50斤米酒,仅冷却水就需要500斤。回想起过去挑水的日子,王积明满脸苦容地说:“二里路外的岩底水井是全村的水源,水量不足,水质不好,每次挑水往返需要40分钟。干旱季节,还要半夜守井抢水。”
山下流水哗哗响,山上为水愁断肠。
桂花村不缺水,缺的是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用水不便”捆住了手脚,困住了心。桂花村的山中日月就耗费在这漫漫挑水路上。 (上接第一版)
自来水入户,扁担“退役”,水桶“下岗”,同时“退居二线”的还有“酒把式”王积明,他说:“用自来水酿酒,一根水管到锅沿,随用随取,老伴儿一人就可以。产量增加了,酒品改善了,酒也批发卖到外地了。”如今,酿酒已成王积明家的主业,年产酒1000多斤、收入6000多元。像他一样开始酿酒外销的村民,桂花村现有30多户。
从自用到外销的转折,从酿酒作坊到制酒产业的发展,带来这些改变的,是龙里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王连华介绍,桂花村的农村饮水工程属于单村供水,依托溶洞水资源,借助2017年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利用中央资金39万元,修建了高位水池,配套了机电设备、消毒设备、输水管道,为家家户户接通了24小时畅流的自来水。
农村饮水安全,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市场。
“五朵金花”山歌相送中,采访团成员不禁感叹:黔水润万家,甜水兴百业。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