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鹤群 通讯员 葛芳妙 应小可
石城,是浙江省缙云县的另一美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活跃着一批“石匠人”,靠着肩扛手推,让古老石城换了新颜。如今,“石匠人”已远去,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石匠精神”依然在这里绵延。
4月14日,缙云大地上传来好消息——受疫情影响而停工的潜明水库引水工程取水口工程,在汛前实现完工!这为大坝在汛期承担防洪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引水工程后期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
防疫情、备汛期、抢工期!在2个月里,缙云水利人团结协作、全力以赴,顶住三重压力,用“石匠精神”续写了“潜明速度”。
复工组使出浑身解数
全力以赴跑出“潜明速度”
正在建设中的潜明水库引水工程是浙江省重大水利工程,为缙云县水资源分配重构了一条“大动脉”。34.3公里的引水隧洞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连接着潜明水库至缙云县城五云街道,寄托着沿岸26.7万人、5.5万亩耕地生活、生产和灌溉用水的希望。
2月14日,潜明水库引水工程正式复工,成为缙云县第一个复工的水利工程!首个复工的背后,是复工复产小组成员的全力以赴。
吕志升是工程组组长。春节假期刚刚过去,吕志升就第一时间投入到筹备工程复工的工作中。利用网络组建复工领导小组,商讨复工方案、技术方案、施工方案,再到事无巨细地进行分工安排……远程办公的吕志升,紧盯着各项工作进度,一刻不停地通过各个群组发送、反馈消息,生怕哪个环节出现纰漏。女儿因此调侃他成了“网瘾少年”:“恨不能把充电线拴在身上,生怕手机没电了。”
“早一天复工,缙云人民喝好水的梦想就近一天。”工程一标项目经理金剑说。他和留守的值班人员使出浑身解数,全力确保复工物资及时到位,加快复工进度。工人不够,他们就紧急求助当地有关部门,经多方协调,最终有44名参建单位管理人员获特批提前回岗;技术人员紧缺,就到处去“借”专家,当得知两位金华的爆破专家还赋闲在家时,金剑第一时间与他们取得联系,并寻来车辆连夜把他们接到工地;施工进度落下太多,就倒排计划,将恶劣的天气日期计算在内,增加每日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并提前联系相关部门、单位,做好工序验收准备……
“石匠人”天南海北而来
用心用情浇筑“潜明精神”
工程监理李福东是第一批复工人员,让人意外的是,他还带来了两个同伴。“我怕人手不够就叫上了他们俩,他们本来就是干这个的。”原来这俩人是李福东山东老家的邻居,听说潜明水库工程复工了,想都没想,就跟他过来了。
来自四川的王代飞,原本打算今年在老家寻找一份新工作。但接到工程负责人的电话后,他便连夜收拾行李自驾返浙。因疫情管控,一路上多地交通暂时中断。原本1500公里的路程,弯弯绕绕,足足行驶了2300余公里。重新回到工地后,王代飞笑了:“在潜明干了两年多,看着工程一点点建起来,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一样。现在孩子遇到困难了,哪有做父母的不帮一把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施工员,王竹生的方法不多,但做法却“硬”得很——自返岗复工那天起,他就偷偷把自己的闹钟提前了一小时。天蒙蒙亮,他就已经离开宿舍到施工现场,中午放下碗筷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工地,直到天色暗下来才回到宿舍。工友们都跟他开玩笑,说他是“上了发条的铁人”。
从业多年,南征北战的金剑已经记不清自己参与浇灌多少座“镇水重器”,但潜明水库令他倍感难忘——开汛期围堰之先河,又提前7个月完成水库大坝结顶,刷新省内同类型、同体量的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速度。“引水工程作为潜明水库的后续工程,也在用‘石匠精神’延续着‘潜明速度’。”金剑感叹道。
括苍山的晨风夜露不会忘记水利人舍己为民的奉献,滔滔东逝的好溪水更不会忘记水利人万众一心的协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