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法君 浙江省水利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对实现途径进行具体部署。新一届水利部党组提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将工作总基调高度统一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于水利工作的始终。
找准水利在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站位
从大禹治水开始,围绕着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水利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水利是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行业。
古往今来几千年,我国从不设防到目前具备了应对一定标准洪水的防洪能力,基本保障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用水需求,同时也为维系基本水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各个历史时段,人类社会面临水问题的重心不同,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的侧重面不同。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是自然现象,我们在除害兴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同时也应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需求的研究,客观判断各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心和任务。在顺应自然的同时,解决各个时段的突出问题,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人水不断斗争、协调的发展史。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水利一直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位置突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一系列重大水问题得以解决和改善,一大批水利的“国之重器”为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可持续发展发挥基石作用。但与此同时,又会有新的水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性凸显。
站在新时代的关口,我们必须进一步厘清水利工作内涵,找准水利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站位,找准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站位,拓展水利服务领域,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
从生态文明范畴认知水旱灾害防御。对洪水规律的认知,是应对洪涝的前提和基础,要给洪水以出路,尊重敬畏自然,力求人与自然间最大程度和谐相处,应作为今后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点研究方向。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科学配置水资源要素。我们在满足人类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必须照顾到其他生物生存生长的环境需求。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过程中,设定“生态红线”,倒逼用水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
水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因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牛鼻子”。广大的水利工程在发挥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的同时,还将承担“生态调节”的功能,最大程度释放水利工程的“生态红利”。
农业农村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中,水利更应进一步发挥传统“助农”作用,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做好水文章,产业发展中提供水保障,环境提升中做出新亮点。
补齐工程短板
是动态的平衡过程
对于水旱灾害防御而言,水利工程的能力决定了水利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水平。防洪依赖的是工程措施,水资源的保障同样依托的是工程能力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中,水污染的治理与水生态的修复,仍然离不开水利工程的调节与保证。
就目前的水平看,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各地水利的综合能力参差不齐,集中来看有以下几方面明显短板。一是防洪排涝能力上,在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不断提升、局部洪涝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干流洪水位可能面临同步抬升的趋势。大江大河大湖的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性洪水防御将面临更大压力,沿江各大城市和平原的排涝压力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而进一步显现。二是水资源短缺的形势短期内得不到根本扭转,工程保障和调配能力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步伐。三是水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凸显,水生态修复任务艰巨,缺少有效应对环境风险的水利工程支撑。
客观评价现有水利工程能力,综合保障防洪、供水、水生态安全的能力目前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必须与时俱进完善工程体系,支撑起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补短板”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当前应高标准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化解重大洪涝灾害风险;加快必需的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力度进行优质供水和生态配水的网络化建设,增强水资源空间均衡能力,适应水安全保障的客观需要,避免出现严重旱情和水环境突发事件时束手无策。
分类别分区域
探索差异化管理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南北东西降雨、地形差异巨大,水旱灾害的形式和水资源的自然秉赋有着天壤之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十分不平衡,差异化地看待中国的水问题在水利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水利行业管理中,应当重点研究分类别、分区域的差异性,在全国试行“差异化”管理,放管结合,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和监管,真正落实“放管服”的要求。
以标准化管理作为水利工程发挥正常功能的制度保证,养兵千日,确保能够用兵一时。可以借鉴浙江在水利标准化管理中的探索经验,分类制定水利行业标准化管理的总体框架,把好“管”与“放”的度,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分类制订,避免因“一刀切”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涉及公众安全的事项,坚决采取以“统”为主的强制性措施;对引导性的一些行业和具体问题,宜采取以“放”为主的做法,以地方为主分类制订。
水资源管理上,应区别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别对待。以江浙沪、广东等为代表的长江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珠江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南方丰水地区,水资源的工作重点要放在保护上;北方地区用水规模已趋饱和,触及“红线”,破解“人口、产业、资源”三个要素之间的矛盾,应该重点放在产业指导和用水方式改变的研究上,尽快禁采、限采地下水,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全局性生态问题。解决北方干旱的出路在于发展节水型农业和实施分质供水上,城乡、工业用水应该坚定走“分质供水”的道路。
树立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的生态优先理念,在河长制湖长制的推行过程中,突出做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形成全民治水、管水、护水的良好局面。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9月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