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批土生土长的水体“清洁工”正式上岗

首批土生土长的水体“清洁工”正式上岗
□通讯员 蒋思军 章丽
“扑通扑通……”,近万条壮实活泼的鲢鱼争先恐后相继游入水库。11月1日至2日,随着3500余斤的花、白鲢鱼从上游的鱼种塘转移到库内,首批土生土长的水体“清洁工”正式上岗 ,为实现“以水养鱼、以鱼洁水”继而提升水源品质作出贡献。
近几年,为保护长潭水库水质,库区每年都要增殖放流了大量鱼苗,由于此前鱼苗基本上都是从湖北等省外引进,鉴于气候、水质等自然生产环境的区别,加上远途奔波,鱼苗的成活率常常低于70%。为此,今年起库区首次尝试自身培育鱼苗,利用位于上垟溪入库溪流入口的小坑鱼塘,将长约二公分、重约一二两的鱼苗投放于内,依靠水源自身的营养物质,不再额外添加饲料进行自然培育,鱼苗成长迅速,成效喜人。
“别看这小小的鱼苗,它可是名副其实的‘水中清道夫’。”长潭水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济王一坚说,白鲢鱼以水中蓝藻等浮游植物为食,每长大0.5公斤,就要吃掉10至20公斤的蓝藻。成年鲢鱼还可储存一定比例的氮、磷元素,通过捕捞白鲢,又可将水中氮、磷元素带出,进一步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同时由于鲢鱼的生长速度很快,一年后即可长成极受市场欢迎的有机鱼。
王一坚解释说,管理局还委托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对库区水质进行采样分析,系统掌握水库主要污染物质、水化学、水生生物的分布与周年变化规律,合理调整放养结构。这次大规模放养的鲢鱼85%为白鲢,15%为花鲢,按照这样的比例放养,经济效益虽然差一些,但净化水质作用更为明显。
这些喜食浮游生物、藻类和水草的滤食性、草食性鱼种,能最大限度地净化水质,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为台州市300万市民提供优质的饮用水源。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7年11月3日